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关系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水火不容;保护就要搬迁居民,居民会妨碍保护;保护就要把历史文化建筑修葺一新,让古镇面貌换新颜;民居保护往往采取大规模的成片改建,采取开发商整体开发形式;改变古镇原有的居住结构与建筑物功能;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的保护不能加入现代元素等方面.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关系构建路径主要有:赋予古镇历史文化建筑新的功能;构建融现代与历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形式;新老建筑共存,并适当允许新建筑建设;把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打造生活古镇,坚持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的居住功能,大力进行现代居住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对历史街区的规划一般都侧重于物质保护方面,国外学者如Forde、国内一些专家如袁奇峰、崔延涛等对历史街区的再生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邢同和等人则对具体的历史建筑改建作了相应的分析,阮仪三在上海、苏州等地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提出了历史建筑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而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管理亟待完善。以黄石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背景,通过对盛家湾古名居的测绘及调查来探讨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利用性"特点,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历史建筑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中发挥作用,比较妥善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5.
历史建筑是展现古村镇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种种原因,古村镇历史建筑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危险。怎样更好、更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井陉县天长镇历史建筑的实地调研,以天长镇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最后得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为主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好地保护珍贵的历史资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历史建筑是展现古村镇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种种原因,古村镇历史建筑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危险.怎样更好、更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井陉县天长镇历史建筑的实地调研,以天长镇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最后得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为主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好地保护珍贵的历史资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应完善发展机制,避免出现保护与开发不合理、旅游产品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利益冲突等问题。以南宁市中心历史街区为例,在发展现代旅游中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综合保护机制、历史街区旅游复合系统旅游发展经营管理机制、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利益共赢的分配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新战略,"中兴",即加快对老城区的改造和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道里区中央大街、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南岗区花园街区、"哈尔滨·1898"等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保护开发工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保护政策的倾向和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和过程后显现出来。如何开发好并且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摆在政府面前新的问题。政府,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决策层和执行者,政府行为作为政府职能的具体运作与体现,也直接影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9.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独特价值 上海开埠150年来,现存的优秀历史建筑几乎囊括了截至20世纪40年代世界主要的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单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中路仅2公里的外滩一带,就荟萃了文艺复兴式、陶立克柱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式等不下十余种西方优秀建筑样式,更不用说散布在全市各处的“老房子”系列了。  相似文献   

10.
南京老地名是南京城市历史的象征、文化的标志、风俗的符号。保护南京老地名就是保护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南京老地名应上升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焦点与走向: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国创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随着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有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研究活跃,就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名城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等,在理论与技术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理论研究缺乏创新、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个案研究冷热不均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民国建筑风格具有中西合璧、西洋与古典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显著特点。南京民国建筑规模大、等级高、类型全、历史及艺术价值高、内涵丰富,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南京民国建筑亟待保护,应加大宣传力度,保护与发展并重,予以立法规划,发展"民国历史文化"旅游,通过商业开发产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保护历史街区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各国政府都已把它纳入到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规划中。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那种随意弃置历史遗产和历史街区的现象是会得到遏制的。要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理顺其管理机制,协调规划、建设、文物、环保、环卫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镇是千百年来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近十年来,古镇在大力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其过度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古镇空间环境商业化、民风民俗商业化、建筑本身商业化等方面,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古镇可借鉴自然保护区的的旅游开发、发展模式。对于古镇的核心区应施行"去商业化"措施,除古镇传统的商业活动外,应严格限制其他商业活动的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可在核心区域外专门分区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古镇的原真性和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15.
现状与机构 一、中式古建筑概况 自1976年《古物及古迹条例》(香港法例第五十三章)实施,至2005年底,香港共有法定古迹80处(港岛26处、九龙7处、新界39处、离岛8处),其中有中式古建筑31处(港岛2处、九龙1处、新界28处)。另外还有不少虽然不是法定古迹,但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中式古建筑,被列为一级、二级或三级历史建筑加以相应的保护,它们主要集中在新界地区。这些受保护的中式古建筑,多为祠堂、寺庙、围村及民居,年代久远的有700年历史,大部分为200~300年。其中许多建筑亟需维修和保养。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Forde、Philippe、Laurie、David、Nicole、Malizia等)从产业的角度对历史街区进行了分析,指出特定的产业发展应该与历史保护相结合起来,并且还应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加以适当提升、扩充,如Laurie指出应着重从历史街区各类产业发展的业态模式分别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还有学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历史城镇旅游开发日渐升温,全国历史城镇旅游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历史城镇,保护历史城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这一论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对国内近年来关于历史城镇保护和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保护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是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抓手"、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载体"、提升城市品质的"文化名片"和改善民生民利的"重要措施"。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普遍重视立法先行、规划引导、资金投入、活化利用、突出特色,这对重庆市渝中区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目前福建省共有2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些村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是闽文化生根萌发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福建省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普查和保护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还应看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些村镇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拟借鉴国内外的保护开发经验,对福建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加以探讨,以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中要注意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城市文脉的理解,我们应该顺应国际潮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应该注意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将社会、文化、环境资源与经济资源融合、整合,打造都市旅游的精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文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