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未来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未来40-50年的粮食供求趋势预测表明,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期(即大多数专家所认为的2030年人口峰值之前的时间里),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将会偏紧,要实现我国粮食的全部自给有较大的难度,但在此之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减少和粮食单产的提高,我国粮食供需将会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
随着1992—1993年各地相继放开粮食购销,原有粮食购销体系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去年年底的粮价波动使决策部门对建立一个怎样的粮食购销体系十分关切,建立一个以供求总量平衡为基础的市场化购销体系已势在必然。 国家首先要保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根据我国国情,国家对粮食市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已无力承担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以往完全依赖农村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农户借贷资金的需求,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资金需求不平衡造成的。为此,黑龙江省积极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9.
一、中国粮食的基本态势1949-1984年,粮食产量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产量由204公斤上升为397公斤;1985-1994年,粮食产量增长低于人口增长,人均产量下降为368公斤;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产量达到385公斤。中国由于人口增长、耕地减少、需求增加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三个不可逆转的因素,自然要增加对粮食的压力,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是引起世人关注的动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或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粮食生产的增长能否超过人口的增长,有气候因素,更重要的是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1996,(3)
我国钢材供求基本平衡据分析,今年钢材资源总量可达到1亿吨.供求大体平衡。除极少数品种供应可能持续紧缺外.大部分品种的价格不会有大的变化。据了解,今年国内可生产钢材8300万吨以上,比去年可增加300万吨以上,同时,可以利用去年库存的700万吨左右。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状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就决定了当前要更好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紧迫性和政策创新的必要性。该文通过数量分析方法。将价格、进口量等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相关关联程度做基于不同滞后期的差分处理。在比较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进口效率时。散点图显示我国进口粮食价格变化与国际价格波动并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从而导致粮食进口效率偏低.而且没有改善的趋势。而日本、巴西因对世界粮食价格未来走势的预判则有效提高了进口效率。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预警功能、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口渠道。逐步赋予一些重点企业粮食贸易经营权。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3,(7)
根据教育事业和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已达到《教育纲要》2020年的预期规模;2011-2020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总规模将达到1亿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000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三分之一;新世纪前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总需求人数;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课题组预测,即使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均1.5%低速增长,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万人,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呼唤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8.
半年来的粮价上涨幅度比较大,有2003年度间粮食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因素。但是当前粮食问题的关键不是数量的短缺,而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因此,当前要认清基本形势,心中有数。在恢复粮食种植面积,获得夏粮、早稻丰收后,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报告》2006,(10):1-14
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4840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3.1%。由于2004年、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矛盾有所缓解。国内粮食产销缺口由2004年的2050万吨,缩小到2005年的1000万吨,但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2005年粮价稳中趋降,粮价下行压力增大。2006年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合理粮价。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稳定粮食市场预期,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