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生态文化旅游的理论与实际,认真分析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中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探究中国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经济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分别对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由于该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因此根据生态区划原则,进行生态区划,提出各生态分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的关系,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生态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其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因此,结合生态文化的内涵,构建了创新型乡村旅游模式——生态文化主题音乐节,从价值导向、运作模式等方面探究生态文化资源如何与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合力,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丰富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为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和整合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绿色视野出发,明确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生态原则,寻找绿色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旅游对于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具有促进作用。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构建以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为三大要素的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系,提出科普项目、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是公园地质旅游开发中表达生态文化的三大媒介。对地质旅游与生态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旅游是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培育环境公民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产生亲自然环境行为,从而建立公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用旅游的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该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不破坏自然,并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国内的生态旅行先锋: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咸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在发展思路、管理机制、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作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主导.统一协调;加大投入,消除瓶颈;出台政策,强化宣传;突出特色,提升品牌;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等.  相似文献   

9.
壮族森林生态文化通过几千年的积淀,蕴含着许多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理性思考。因此,在利用壮民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时,首先,应心诚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规范旅游活动中各方的行为;其次,要力求保全原生态景观面貌与内涵架构旅游景区与景点;第三,要尽力维护淳朴的人文文化建设旅游和谐社区;第四,要充分利用禁忌习俗中的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最后,应融合现代生态文化元素创造新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发展蓬勃,逐渐从单一的参观模式向与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多元业态的方向发展。然而,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凸显,本文着眼于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尚不充分的西南地区,借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信息和统计年鉴数据予以探索分析,回溯其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深刻内涵,联动生态、经济和文化视域,指出当前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三大问题:生态文明改善不足、经济带动作用不充分以及缺乏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因此,要重点依托供给侧视角阐释相应对策,探寻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旅游振兴的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生态、经济、文化效益“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合力循环,以期最终达成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森林旅游是旅游的新业态,已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立足挖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潜能和文化内涵,在森林旅游实践中着眼规划、优化管理、特色经营、创新发展。对良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新的生产力等理念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新时期发展森林旅游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加大项目投入、重视人才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胶东地区海草房村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平衡农村经济增长与生态文化保护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海草房文化特色来发展农村生态文化旅游模式的策略,为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的定位,从坚持在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文化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生态文化内涵等方面全面阐述开发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措施和经验。提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带动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乐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优势突出。拓展水文旅新业态新空间,丰富"三江五河"旅游资源化,可以带动乐山全域旅游。"三江六岸"旅游资源化可以实现"景城一体",构建乐山水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乐山"水旅游"新业态,促进乐山康养产业大发展。政府应做好乐山滨水土地资源和生态保护,挖掘与整理乐山水文化,做好乐山水文化旅游的规划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城市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城市居民更好地进行森林旅游体验提供文化支撑。文章采取问卷调查分析方式,立足深圳市居民的森林生态文化需求,结合居民对现有森林旅游资源的满意度评价,得到了基于居民喜好的城市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方向,以此为依据对深圳市森林旅游地建设提出了建议,即从森林旅游地服务功能提升、森林生态文化载体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补足3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圳市森林旅游地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程励  魏秀蓉  普片 《农村经济》2023,(4):137-144
农户旅游影响感知对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扶贫轨道交通建设沿线生态走廊带重点镇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影响感知评价及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旅游影响感知获益与成本是显著影响农户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键因素。农户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最为关注,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下降,而对社会文化感知成本高,其中女性群体和未参与旅游业的农户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相对较低。本文认为通过增强农户环境感知获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感知获益,推动旅游经营参与度等措施可综合提升生态走廊带农户的旅游发展支持度。  相似文献   

18.
以皖南齐云山景区为例,从旅游发展的现存问题出发,比较其与核心热点区--黄山景区在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上的差异,基于理论研究判定前者是后者的"阴影区"。运用SWOT分析法对齐云山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确定自身优势,分析可能的机会,确立总体战略,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提出差异化竞合战略,突出齐云山特有的道教文化和优质的生态资源,打造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制定全方位的旅游体验服务,创新设计旅游产品。同时与黄山景区及黄山市内的周边景点优势互补,谋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纳桃村具有典型的布依族特色村落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纳桃村蕴藏的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是可以与乡村文化振兴和康养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优质资源。建立村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纳桃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村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渭南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将盐碱地治理蕴涵的农业文化、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融入其中,为渭南市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利用渭南市统计年鉴、中国休闲农业年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通过RMP分析方法,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方面讨论渭南市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可行性,并提出可实施的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果]渭南市农业资源良好,盐碱地改良技术成效显著,在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切实可行。根据渭南市盐碱洼地和盐碱滩地提出水塘养殖体验游和科教文化体验游,在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基础上,为渭南市休闲农业旅游增添农业文化和生态环境教育内涵,从而提升科教型休闲农业旅游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结论]在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在挖掘农业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涵,明确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定位,坚持以生态教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