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我国反贫困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国家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为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本文提炼出六种典型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精准扶贫模式的选择矩阵模型,从而规避风险,达到扶贫效果最大化,实现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脱贫攻坚视域中,农民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地区反贫困合宜、有效的组织化形态。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三个维度分析农民合作社助力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深入剖析其在发挥减贫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着力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引导,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融资方式以及促进合作社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产业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精准扶贫实施中,文化扶贫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公共图书馆在推进文化扶贫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基于精准扶贫观念分析,归纳和概括图书馆对文化精准扶贫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和对策,以期为农村基层图书馆建设及参与文化扶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旅游精准扶贫中的社区参与指的是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如计划、评估、监督与验收等环节下社区的参与。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社区的参与能够显著提高扶贫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从旅游精准扶贫社区参与意义入手,总结了当前旅游精准扶贫社区参与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精准扶贫社区参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扶贫日益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本文从我国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三大路径:精准识别旅游扶贫帮扶对象、精准消除旅游扶贫参与障碍、精准依托旅游扶贫项目。继而,归纳了政府主导型、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这四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帮扶模式,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协同理论与我国精准扶贫理念具有很强的契合性。"龙凤+"就业扶贫项目展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一个创新多元治理实践机制,表明在多元主体协同就业扶贫实践中,发挥多元参与主体社会功能,保持多元主体参与独立性,可以实现就业扶贫效果更优化。  相似文献   

8.
正成武县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探索推广了以"渔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充分发挥渔民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渔民合作社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以观赏鱼、鲟鱼、甲鱼为养殖品种在贫困户中开展渔业精准扶贫工作。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9.
李丹  李鹏  杨璐 《农村经济》2017,(12):62-69
精准扶贫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两项重要的反贫困制度。本文作者基于实证研究,探索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与民族人文习俗特征的关联性,从协同治理视角剖析了低保制度与精准扶贫的联动逻辑。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普遍性贫困及民族文化习俗特征直接影响到家计调查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家计调查与收入倒排法相结合的瞄准方式体现了基层贫困治理的逻辑,兼顾了公平性与政策灵活性;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及贫困线与低保线的分离导致低保排斥;低保兜底对于贫困人口物质脱贫与心理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是:精准扶贫与低保制度的共治应以制度理性与民族传统的合理的习俗融合为基础,强化协同性,并激发精准扶贫与低保制度衔接中各主体互动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6—2021年期间,我国沪深A股市场中参与精准扶贫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深入探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对其破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投入额越高,企业的破产风险越低。机制分析表明,参与精准扶贫能够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降低企业破产风险。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其贫困人口是全国农村中收入水平居于最低层次的弱势群体。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目前面临的困境和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研究参与式扶贫与农民合作社的互动关系,提出"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反贫困模式,以整合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的资源,通过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持续提高农民的素质与能力,实现西部地区反贫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NGO)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发展新阶段,农村扶贫问题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单单政府的反贫困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农村扶贫的需要,扶贫越来越需要动用更多的社会力量,在这之中,NGO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将从NGO在我国的发展、NGO参与扶贫的必要性、NGO参与农村扶贫的相关问题等视角来对我国农村扶贫中NGO的参与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益贫性的表现、扶贫路径、扶贫问题等方面。虽然对于合作社的扶贫绩效有一定的研究,但既缺少较为完善的评价方法,也较少有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也要重点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空壳化"现象这一问题,并更好的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农村及农民生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党的扶贫政策强调要实现精准扶贫,完成脱贫攻坚,这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念的反贫困传统,另一方面准确把握了我国新时代贫困问题的特点,诠释了新时代党对人民主体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深刻理解,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以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扶贫事业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介绍了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活动现状和八五八农场贯彻扶贫会议精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工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中遇到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黑龙江垦区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革命。本文从黑龙江垦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出发,介绍垦区农工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垦区农工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试图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寻求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法,回顾构建扶贫模式的相关反贫困理论,采集渝东北地区403户贫困家庭调研数据,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挑战。[结果]运用扶贫模式的相关理论原理,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政校企村"四方主体联动扶贫模式,阐释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原则,明确了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四方联动扶贫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内涵。[结论]通过引入案例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4个方面分解四方联动扶贫模式的运作方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以往贫困村、贫困户被动接受扶贫的格局,体现了多方主体在扶贫工作中的互动机理,实现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的精准对接,从而为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新的指导方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精准扶贫是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对在新时代中改进农村扶贫机制、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态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着精准扶贫运行机制不科学、优秀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不足以及扶贫主体较单一等问题。应重点优化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建立信息化的精准扶贫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精准扶贫人才队伍,建立一元主导多方参与的扶贫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出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沈菊 《农业经济》2018,(3):64-66
农村空心化加大了精准扶贫对象识别难度,虚化了扶贫的社会基础,弱化了扶贫的发展主体,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治贫先治弱,治弱先培本,精准扶贫实践中应调动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加强精准扶贫对象进行主体意识(包括主体地位意识,主体能力意识,主体价值意识)的培育,加入优势视角,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培育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提升精准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