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工补农”是将乡村工业的上交利润,用于社员分配和农村各项事业的一种补充手段,是农村在特定条件下经济上实行微观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在江苏农村已经实行多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新的形势下,“以工补农”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补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在此,我们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1.“以工补农”提出的经济依据,是“以农补工”的既成事实。“以农补工”包括价格信号中的剪刀差,也包括非价格信号中农业动用工业资源的种种行政限制,工业取用农业资源的种种优惠规定。2.“以工补农”涉及的社会基础,是工农联盟的国体性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名义地位和实际地位的严重背离,现行政策对“农转非”的层层阻挠,使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无法在工农两种职业之间自由抉择,“众轻农”之势早成定局。它与国体不相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务工、务农劳力在收入上的差别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务农劳力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少单位采取以工补农或平衡农工劳力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究竟需不需这样做,怎样做更合适一些?就此我们怍了一些初步的调查。一、以工补农的必要性以工补农是指在工副业发达的地区,为了平衡务工务农劳力的收入差别,减少劳力向工副业涌集,保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办法。它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说的那种以城市大工业补贴农业的“以工补农”,而是从农村工副业创造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以一定的形式支援农业。就晋中地区而言,以工补农问题的提出是与普遍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取消统一分配,工副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如左权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国营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职工雇工经营这一极特殊的经济现象,近来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以黑龙江垦区的实际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  相似文献   

5.
一些人认为,以工补农是权宜之计,是临时措施,是安定农民种粮情绪的一种手法等等,这是不对的。农村工副业和农业、粮食是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互相协调发展的必需。以工补农策略的提出工业和农业历来就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机的运行中。在资本主义成长时期,工业(即城市)的繁荣是以农业(即农村)萧条为前提的,农村人力、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奠定了城市工业发达的基础。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繁荣城市工业的同时,支持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当农业就业饱和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是基础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粮食生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就是实行“以工补农”。这种做法对于平衡农村中从事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收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务农人员的思  相似文献   

7.
“以工补农”,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我们赞成,因为它有必然性,是可行的。 目前,要实现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发展农业,需要大量资金。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8.
“以工补农”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乡村工业为依托,在农业内部,实行微观自我调节的一种手种。从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一些地区看,“以工补农”正经历着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点和趋势是:1.“以工补农”的重点由分酉巴领域和社会公益事业转向生产领域,逐步变“输血”为“造血”“以工补农”的起步阶段,多数地方由于实力有限,经验不足,补农的主要办法是提取乡村办企业的利润,参加农民的分配,兴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解决干部和有关人员的报酬。这部分资金,约占补农资金的70%左右。这种做法主要补的是消费,不能增加农业的直接投入,难以解决生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以工补农”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忽视补农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一般只注意协调眼前的矛盾,缺乏长远观点,不注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即把“以工补农”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承包者的补贴,改善农户的生活福利条件,为农户支付部份  相似文献   

10.
粮食商品化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根本出路。在农村实行粮食“双轨制”,城市仍保持低价供应的情况下,垦区国营农场以其特有的条件,可以率先在内部以市场价为标准,购销放开,实行粮食商品化,以推动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1.
全国除黑龙江、新疆等几个大的垦区外,辽宁是农垦企业最多的一个省份。其特点是,农场分散,场型多样(有谷物、蔬菜、果树、种畜、参茸等型),生产力水平差别较大,并且有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和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国营农场2069个,拥有土地4.8亿亩,其中耕地6500万亩,林地3500万亩,草原2亿亩,水面900多万亩,总人口1140万人,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212亿元,生产粮食830万吨,另外还生产大宗棉花、干胶、糖料等。就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而言,大致  相似文献   

13.
猪以其多胎高产、适应性强,易于饲养和早熟性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产周期短、个体产肉量大和人们善于饲喂等生产特点,在国营农场畜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猪肉产量一般占肉类总产70~80%以上,为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因此,发展养猪业是国计  相似文献   

14.
纪又章同志提出在渤海地区的一些关于“废地”利用的办法,有的农场已经架用或部分采用。据了解,有些农场对此问题仍重视不够,或不积极想法利用,以增加收益。为引起重视,特将此信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的改革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的框架已经勾画出来。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的一次谈话中对此作了很具体的论述,他说:“农村的改革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仅农民的生活明显好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改革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样农民就不会往城里跑了。世界上都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农村改革成功,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乡镇企业补农、建农资金的"度"?笔者认为,企业提取补农、建农资金的数量,应以不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宜.具体地说,是要运用计量科学,树立两面观.权衡利弊得失.既要考虑稳定农业,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一面,更要看到乡镇企业在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资金奇缺的一面.量力而行,取之有度,合理测定补农、建农资金的比例,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同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营农场也正在经历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促进与实现粮食商品化,不仅对垦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推进粮食问题的根本解决,促进四化建设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这里联系黑龙江垦区的历史与现状,对国营农场粮食的商品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个问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农垦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营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既不同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又区别于我国城市国营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问题,把国营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是当前农垦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在湖北武昌召开了全国国营农场经济学术讨论会,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刊在会上收集了部分同志的发言,现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营农场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建国营农场是在1947年。建国以后,国营农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属于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有2,500多个,职工520万人(其中知识青年122万),人口1,085万。有耕地6,100万亩,占全国总耕地4%,橡胶450万亩,森林2,900万亩,果园茶叶160万亩,草原1亿亩。有工业企业5,200多个,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国营农场面临更新固定资产的重重困难。对此,本文介绍一种有利于改善固定资产更新现状的方式,即“贴换”方式。一、国营农场实行贴换方式更新固定资产的必要性贴换是以旧资产换取新资产的一种固定资产实物更新方式。国营农场采用此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其在更新固定资产上存在的如下三个方面问题:1.缓解更新期过长,投资回收速度过缓的问题。多年来,国营农场主要农用固定资产——农机具的折旧年限在制度上被定为10——20年,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