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从明代后期以至清朝的乾、嘉之际,是中国帆船海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帆船纵横东西二洋,川行于远东海域的各大商埠和港口,贩洋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贸易往来和竞争的对象更扩大至当时相继东来的西方殖民列强,尤其是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殖民主义者。在西方殖民列强的远东扩张史上,如果说...  相似文献   

2.
(一)1650年以前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明末,东洋贸易之利倍增,所谓“往时闽中巨室,皆擅海舶之利,西至欧罗巴,东至日本之吕宋长岐,每一舶至,则钱货充牣,先朝禁通日本,然东之利倍蓰于西,海舶出海时,先向西洋行,行既远,乃复折而入东洋”.自十七世纪开始至二十年代初,在这二十余年间,每年到达日本的中国船,约为三十艘至六十艘之间,但自1631年日本施行生丝垄断贸易的“丝割符法”以后,翌年,航日本的中国商船立刻减至四艘,盖因中国商舶赴日本的贸易,以生丝为主,一旦生丝贸易受到限制,赴日贸易的中国船随即顿减.自从1633年日本施行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航海通商,自是而后,就造成中国的海外贸易商到达日本做生意  相似文献   

3.
明代后期 ,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 ,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 ,准许私人出海贸易 ,因此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日本等地贸易 ,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 ,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这些移民海外的华人 ,以其辛勤的劳动 ,为侨居地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中日私人海外贸易的间接渠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中日私人海外贸易是有多方共同参与的,除了中日两国商人之间的直接贸易外,还有其它的间接贸易渠道。这些间接渠道主要有葡萄牙商人操纵的澳门——长崎贸易,荷兰商人控制的大员——长崎贸易,以及日本通过萨摩藩、对马藩分别与琉球和朝鲜所进行的藩属贸易。这些间接渠道是当时中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促进了明清之际中日私人海外贸易的繁荣,并对当时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及力量对比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海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主要有三种形式:唐中叶以前由地方官兼管;唐中叶至清初由市舶司专管;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在粤海关控制下,主要由十三行商人具体经营。 行商制度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转向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关键时期,存在于中外交流的关键领域,是远比前代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反映了上述矛盾的变化和发展。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探讨清代外贸的新特点,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文莱贸易往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文莱的贸易往来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到了宋代,两国间建立起了朝贡贸易关系.明代前期,中国与文莱两国间的朝贡贸易往来盛极一时,交往频繁.从明代后期以至清代中期,文莱成为中国帆船以及民间海商人东洋、东南洋贸易航线的主要贸易港口之一,构成了明清时期中国帆船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明代海外朝贡贸易实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为了防止海外和内地的反抗势力联合起来,危害刚建立的明政权,即多次宣布禁海命令,规定“片板不许入海”。这种海禁的实行,虽然起到了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加强海防的作用,但是却把本国的海外贸易给切断了,而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对外贸易,就是当时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侈奢品、香料等亦必须由海外进口。于是,朱元璋就采用“朝贡贸易”作为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以“朝贡”为名把海外贸易置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以保证海禁政策的顺利实行——这就是明政府实行朝贡贸易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花蕾 《新经济》2006,27(5):80-84
近代早期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在地理大发现后,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在全球的殖民活动和经济扩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中国是这个贸易体系的中心,而16世纪末17世纪初澳门是这一体系中心的中心,本文通过对当时澳门的贸易量、贸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理论及葡萄牙、西班牙国内的经济情况说明中国的确是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外经贸部门派出的代表团远赴意大利、土耳其,数日来在当地授牌成立了3个温州产品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布局海外贸易预警监测系统.这3个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分别是意大利温州鞋类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意大利温州服装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土耳其温州眼镜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工作站的任务是-详见浙江经贸网·要闻  相似文献   

10.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鉴于前此倭冠海盗活动的频繁,遂于福建漳州海澄的月港局部开放海禁,准许民间海商告给文引出洋兴贩,于此确立和实施了“纳饷过洋”的饷税贸易制度,海澄月港因而成为当时福建乃至全国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口岸。除月港之外,从其他口岸出入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均为明朝视为非法而加以取缔和镇压。明王朝这种有限度的开禁,长此以往,不仅无法顺应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日益发展的需求,而且也难以适應当时西方殖民者日趋东来以后变化多端的海外局势。迄至天启、崇祯之交,随着荷兰殖民者的侵扰以及明朝海禁的再度严申,使得明朝于海澄月港实施的饷税贸易制度陷入了难以继续维持的境地。崇祯五年(1632),鉴于海澄月港“饷额屡缩”的事实,明朝罢废  相似文献   

11.
清代海外贸易的经营与利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解除海禁,设立海关,允许商人出洋贸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海关贸易规模之巨、出洋商人数量之多,都超越前代。过去治清代海外贸易史的学者,多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外部状况。然而,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否,同其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本文力图探讨清代海外贸易经营方式和利润分配的特点,以便了解海外贸易的全貌。 一 清代海外贸易具有如下四种经营方式: 其一是自船自营型的。船长不仅拥有船舶,而且置货亲自出洋,实现贸易和运输一条龙。由于总投资额颇大,船长不是富家巨室,也须倾注家业,造船置货。他们的商船通常只能是中小型船只,而且出洋时仍然招揽其他客货。清初去日本贸易的船长有些就是这种情况。 其二是委托经营型。那些身份显贵、家财殷富的“有力之户”往往不亲自出洋,而是充当船舶主人和货物投资者,委托他人担任船长出洋营运。接受委托的船长,通常是投资者的亲戚或手下心腹。不少办铜官商则是请富有经验的行商出任船长。既然是代理人,船长就必须管理投资者的货物,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销售。船长从利润中抽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收入。 其三是租贷经营型。“商家一船造起,便为致富之业,欲世世传之子孙,即他年厌倦不  相似文献   

12.
明清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与经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一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粤闽海商在不同国家会受到不同贸易政策的影响,而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经营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公平竞争,因而能够打开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海外诸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粤闽海商必须承受来自国内海外的繁重税收,还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发展的束缚限制.因此,明清粤闽海商的海外经济贸易,始终未能改变其封建经济的性质,因此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研究中,全面探讨有清一代海外贸易者并不多见。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松浦章教授的《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书店出版,2002年,673页)一书,以中国商人在日本的“锁国令”时期前往长崎进行贸易活动为出发点,研究中国商人在长崎的贸易地位,并且着重研究以乍浦为中心的对日贸易,以厦门为中心的对南洋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关管理和海外移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机遇与挑战──郑英贸易的背景1670年6月23日,英国东印度公司万丹分部派逍小尾帆船万丹号(PinkBantam)和单桅帆船珍珠号(SloopPearl),在货运主任(EllisCrispe)的率领下,航抵台湾,这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首次到达台湾的西方商船.受到郑氏官员的热烈欢迎。当Crispe离船上岸向郊经递交万丹分部经理的信函时,“沿途两倍皆有士兵排列,由两位大官陪同入宫晋谒,国王(指郑经)盛装高坐,Chispe依照英国人之仪式行礼后,即献呈公函。宣读公函时,放炮呜锣,唱歌庆祝”,从而拉开了郑英贸易的序幕。英国东印度公司为…  相似文献   

15.
程皓 《江南论坛》2009,(4):59-60
一、元代市舶机构的建置 市舶机构始设于唐代。开元二年(714年),“市舶使右卫威中郎将周庆立、波斯僧及烈等,广造奇器异巧以进”,这说明当时已有市舶管理的专门机构和官吏。经过五代十国地方政府的经营,到宋代市舶制度进人成熟发展阶段。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后,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司,随后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等地设置了市舶机构,并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清初的中日贸易实际是中国商船到长崎的贸易。日本政府为防止国内白银和铜的大量外流,多次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中国商人在长崎除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外,还要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和日本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至乾隆初年,云南铜矿产量大增,取代了日本铜的使用,中日长崎贸易遂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首先应明确贸易强国的内涵与目标.笔者从主体、内容和市场等方面构建贸易强国(地区)的指标体系,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目标内涵并具体化,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判别标准,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判别中国在贸易强国标准下的层次和地位,最后提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轮船业的兴起使传统民船贸易面临巨大挑战.天津与闽广、江南及环渤海地区间的民船往来相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然而,港口条件与通商环境的限制,以及运输商品的分化,都为传统民船业保留了一线生机.在多层次贸易发展格局中,晚清天津帆船业仍在倔强前行.  相似文献   

19.
美国FDI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在华直接投资(FDI)快速增长,同时中美双边贸易额也在不断扩大,从1979年的25亿美元跃升至2005年的2116亿美元。现在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和外资来源国之一,研究美国FDI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有助于中国合理制定对美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WTO的贸易便利观与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WTO的贸易便利观进行比较详细地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展开对中国贸易便利化现状的分析。由于西方与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是在摩擦中艰难前行,作为中国来讲,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贸易便利化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