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选取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以及FDI现状进行描述,采用HP、BP滤波法度量中美两国经济周期与FDI的相关性及其周期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中美两国经济波动以及FDI的周期特征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美两国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数据进行数理分析,验证了美国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并详细论述了后次贷危机视角下我国重点领域将受到的影响。在借鉴经济理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1996年到2003年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总额和同期两国GDP增长数据为样本,分析中美两国贸易总额与两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实证分析为依托,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影响中美贸易的各种约束因素相比,中美贸易在总体上存在着显著的互补互利性,这种互补性对两国贸易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促进和推动了中美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即中美政经关系发展的悖论,分别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国家利益的各个层面。指出影响中美之间政治关系的主要是美国方面的负面因素,而影响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是中国方面的正面因素,由此造成了中美政治关系的波澜起伏和经济关系的稳定前进,即悖论的产生。最后指出,中美经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比对美国的影响更大,要改善两国政治关系应从政治及文化的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对参与各方的经济促进作用都很大,但是贸易利益的分配在国家间是不均衡的。中国对美国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顺差值,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都在增加,但是美国在利益分配上更具优势,这种优势地位使美国能够更多的获得贸易利益,并使得中美两国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美间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发现,造成中美间贸易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两国消费者行为及其决策时约束条件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短期内,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加促使不平衡加剧,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两国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升值不能解决不平衡问题。出路之一在于改变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多变量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利用1972-2007年相关数据,重点考察分析中美贸易变化与我国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可得结果:作为内生变量,中美贸易是在与世界经济以及我国经济的相互影响过程之中对我国经济形成冲击,且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但中美贸易变化并不是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中美两国贸易效率和潜力以及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中美两国贸易效率以及挖掘两国贸易潜力。为此选取了2007~2015年中国与1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时变衰减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效率在0.7~0.85之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在0.9以上,都高于0.5~0.7的平均贸易效率,这说明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效率较高,因此两国贸易潜力也相对较小;同时,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物流绩效指数、贸易自由度和投资自由度可以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非效率,政府效能指数和政体水平差异会加剧两国之间的贸易非效率;2007~2015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增长潜力大于出口,这表明缓解中美两国贸易失衡问题还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2017年的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数据,通过构建负二项计量模型,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数量既受到内生性经济因素影响,也受到外生性经济因素影响,还受到制度性经济因素影响,经济性因素占主要地位。美国个人储蓄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内生性经济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美贸易顺差额等外生性经济因素和中国加入WTO、2008年经济危机等制度性经济因素显著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数量。  相似文献   

11.
最近,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次贷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美国金融危机目前已进入高潮。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三个角度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自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以来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次贷危机的影响虽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是对亚洲乃至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此次次贷危机不仅使我国出口增长放缓,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也使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结构性涨幅。目前,适值“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形势中,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现在已过五个年头,美国的经济仍没恢复,欧洲各国又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因此许多人反思美国人错在哪里?为此,我们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让美国人看到错误逻辑的危害;第二,挖掘美国错误逻辑的社会根源;第三,分析美国怎样才能改变错误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采用VAR和BEKK模型研究了美国金融危机前后美国股票市场、货币市场、汇率市场与我国股市收益率之间的均值及波动溢出效应,并通过对比危机前后溢出效应的变化,分析了其是否对我国股市产生了传染效应。研究发现,通过美国股市、货币市场和汇率市场,金融危机对我国股市收益率均值水平的传染效应显著,仅通过美国货币市场金融危机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传染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期,美国两党债务谈判和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更是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在此背景下,美国媒介批评出现了新的动向:在高度关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媒介批评充满政治和党派争论,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走向,针对现实问题展开批评,反映出当前美国的社会思潮.美国媒介批评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是由其民主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媒介批评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传媒业有着强大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16.
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将CDS引入人们的视野。危机背景下,我国相对稳定的国内经济形势激发国内金融工作者研究金融衍生品的热情,推出中国版CDS已经被有关机构提上议事日程。根据CDS的概念和利弊,从信用风险计量、债券市场容量、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监管现状、交易结算制度五个方面分析CDS在当前中国的可行性,认为中国版CDS宜谨慎慢行。  相似文献   

17.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通过引入VECM模型对1998年-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并从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影响因素。我国监管当局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认为应当实施宏观审慎的逆周期监管政策,针对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建立前瞻性的资本监管机制、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8.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从安然、世通的轰然倒下,到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五大投行的顷刻覆灭,一次次将社会关注的焦点聚焦到公司治理上。研究美国公司治理中暴露的问题,有利于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公司的体制。  相似文献   

19.
在连续17年单边快速升值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势目前转为在浮动中缓慢升值,这有利于中国出口和经济安全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不容忽视。未来5至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应保持在8%以上,物价控制在6%以下。在发挥传统产业潜力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换,关键是克服既得利益集团干扰,避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应主要依靠内需,启动内需应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改革房地产业等。  相似文献   

20.
耿楠 《西部金融》2011,(1):33-34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再平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近来美国把中美贸易失衡归咎于中国汇率低估,使得人民币升值则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认为单纯依靠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改善美中贸易逆差,达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目标,反而会给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不利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再平衡需要各国调整产业、储蓄、消费等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