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患了一身“国企病”,纳斯电子无国企之优势,却有国企之弱点。当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家、学者为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而殚精竭虑时,纳斯电子的败落却给了我们一个最有力的警示——它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绝不是个案!  相似文献   

2.
陆一帅 《浙商》2010,(19):32-33
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表明,近年来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500强的数量持续下滑,与之相反,国企则显得颇为强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企的成长,经历了近30年的洗礼,已经初具雏形,初步具备与国企及跨国巨头抗争的硬实力。但如果从软实力来看,我们的距离其实仍然相距甚远。为什么拥有5000年文明史,有着儒、道、法等百家争鸣的文化做基石的中国民企,却在公司治理方面如此之差强人意呢?  相似文献   

4.
对于高速成长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从1997年开始便进入了“多事”之秋。我们在探索着民营企业为什么很难做大的同时,也在思索着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5.
国进民颓     
经济危机蔓延,中国众多民营企业纷纷倒闭,许多国企则趁势扩张。于是,国进民退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主流言论认为国企过于强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国进民退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桂莲 《中国工商》2004,(9):118-120
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79年9月,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是中国服装行业中的10强企业之一。大杨集团对参与国企改组改造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目前正在参与大连市服装研究所的改造。我想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武健 《中国物价》2014,(10):64-67
本文以2008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为背景,研究了上市企业对该法规的反应。研究发现,将公司按照股权性质进行划分后,上市企业对该法规颁布前后在股价上的差异在民营企业中最显著,在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中却不显著。现金分红法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存在以下路径:现金分红法规使得民营企业减少了持有的现金流,而现金流对民营企业的价值有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半强制性分红问题的认识,同时也对政策法规的可能传导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大约占据了三分之一。但初创时期的融资困境却生生扼杀了许多富有前景的中小企业。本文就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对策做了一些浅显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民企联姻国企双赢发展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是不断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企改革的需要,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将成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雷 《中国工商》2002,(5):25-25
重庆大业经济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陈韦名在接受本刊采访认为,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应该说都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到了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阶段了。这时不要在低水平上重复。要走强强联合的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以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就壮大了。  相似文献   

11.
朱卫江 《浙商》2006,(9):20-20
在对职工的福利关心上,民企也越来越“国企化”:温州一家由国企改制而来的企业实行老员工“内退”制度等等。从造集体宿舍、办子弟学校、给保底工资、发过节费、授予终身员工到准予员工内退……人们似乎从一些浙江民企的身上又看到了过去国有企业的影子。于是,种种疑问纷至沓来:民营企业不要竞争力了?“企业办社会”、“铁饭碗”回潮了?“民营企业国企化”了?  相似文献   

12.
回声     
张谦 《市场周刊》2009,(2):114-114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中的一个重头,它的发展好坏无论是对整体经济运行还是居民生活来说部有重大影响。但它的身份给人的印象多多少少却有点上上下下、不上不下的感觉,要受到国企和外资的双重夹击。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相对于国企和外资企业的阳春白雪来说甚至有点下里巴人的味道。在目前经济危机的大形势下,它可能也是受到最大冲击的对象,在接连报道倒闭、裁员、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摩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纺织服装产品竞争力亟待增强。11月18日,被誉为“丝绸之都”的吴江市成立纺织商会,首批126家上规模、上水平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并自愿入会,迈出了整合纺织资源,联合做强做优做大吴江纺织经济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 80年代的企业发展,从产权性质来说主要是两类:一个是苏南的乡镇企业,一个是浙江和珠三角的民营经济,像广东的何享健、浙江的鲁冠球等,他们所掌管的民营企业,当时还没有国际化,主要做的一是国企的配套,这个以苏南企业为主;  相似文献   

15.
经理人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家强。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跨国公司,这些经理人将决定企业的未来,决定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国家的未来岁末,华尔街向投行经理人发出了240亿美元的大红包。高盛CEO一人就获得5320万美元的年终奖。而中国大地上,春节前却也到了民营企业老板与经理人要  相似文献   

16.
刘静 《商场现代化》2005,(4):131-132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本储备却相对薄弱。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入手,阐述了民营企业发展引进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计了人力资本产权的几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子商务》2004,(1):34-34
从2003年中国电子商务事件来预测2004年电子商务走向,大体可以看出如下发展趋势:1、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仍将大有作为,企业e化进程将加快;2、电子商务公司竞争加剧,个性化服务贴近消费者实际需求与做大规模是它们发展的主题,合作和兼并事件将有增无减;3、政府支持将使国企中凸现中国电子商务的示范“大鳄”。  相似文献   

18.
王成竹 《中国工商》2001,(2):148-150
上海工商联曾作过一个调查:“民营企业最缺少什么?”40%以上的企业家把“缺少文化”放在首位。显然,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注入更多的文化思维和智慧。那么,什么是民营企业的文化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抱怨的对象,负面消息不断。在中国整体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现实面前,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不可避免。国有企业通过90年代的改革,已经在法人化和企业化、引进竞争机制、组建大型国企集团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国企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偏离原来组建大型国企集团的目标、国企“走”不出去等,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世界经济可能长期低迷的现实下,国有企业企业必须改革。改革的原则概括为“可能时,国家尽量少干预;必要时,国家尽量多干预”,给国企设定一个边界,对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进行分类管理,实现进一步企业化和开放性,以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强化应对危机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东北的第一个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东北司题的实质是什么?就中国本土而言,东北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才队伍都是流的。改革开放后,缺什么?主要是缺少活力。民营经济的长处就在于它充满了活力,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民营企业市场意识强.发展机制活创新成果多.创业精神足,民企与国企有机结合.对国企必将注入更大的活力。民营经济在东北发展得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