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储蓄也节节攀升,且国内储蓄总额高于国内投资总额,出现了内资闲置与外资引入的“双溢出”现象。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目前内资与外资的关系,重新定位我国引进外资的战略,从而合理地使用我国的内资与外资。  相似文献   

2.
本从一些学认为的我国存在国内储蓄过剩和鼓励外资进入的矛盾入手,分析了内资利用的不足和外资利用的需求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提出了协调利用内外资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FDI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外资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外资在追加内资的同时,不仅促进了东道国储蓄的增长,也带动了东道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进而加速出口贸易结构向资本密集转型的进程。近几年的数据证明,我国的外资存量的积累速度大于内资存量的积累速度,因此,分析FDI企业在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发展经济学中的"两缺口"模型指出,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会遇到储蓄缺口、外汇缺口、技术缺口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引进外资是弥补这些缺口的有效方式.然而,日本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几乎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外资依存度.本文试图从日本资本来源、外汇来源、技术来源三方面探讨日本在极少依靠外资情况下的"内资型"缺口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国际资本流动视角分析了外国资本流对我国国内储蓄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短期内外国资本流对国内储蓄具有“挤入效应”,而长期则具有“挤出效应”。同时,结合我国储蓄与外国资本流入关系的动态变化,认为我国在引入外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跨期资本流入的最优调整。  相似文献   

6.
投资准入在国际条约层面既可按欧式投资协定依"东道国法律"准入外资,也可按美式投资协定依"负面清单"准入外资,所体现的是一国投资市场的开放程度。我国正在尝试在国内法领域采用"负面清单"模式准入外资,国际规则层面的"负面清单"制度可以为国内规则层面的"负面清单"制度设计和理念提供借鉴。"负面清单"内规定的限制措施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改革外资准入备案制提高准入透明度与便利性,尽可能参照"棘轮机制"增强投资准入规制的稳定性,协调好内资与外资、国内负面清单与国际负面清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投资领域看似繁荣但问题错综复杂,国民待遇适用的标准混乱已经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主要体现在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并存,内资待遇标准的不一致,外资上位法与下位法的不一致,外资法与WTO及双边协定的规定不一致等方面.应从调整并理顺内资法律法舰及其政策,统一内资的法律地位和待遇标准;建立统一适用的外资待遇标准,取消对外资的非国民待遇;清理和调整地方性法规及其政策中与WTO和双边投资协定及国家外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外资待遇规定;加快制定体系完整、前瞻性强的外国投资法步伐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外资待遇立法及政策.  相似文献   

8.
面对外资涌入,内资竞争,在分析我国零售业所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波特模型"来分析"入世"后中国零售业的竞争结构和态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2002-2012年我国省域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经典的Grossman分解模型中纳入环境规制效应,并把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按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进行分类,然后实证分析了内外资对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外资给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带来了正的规模效应、负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而内资则带来了负的规模效应、正的结构效应以及负的技术效应;与内资相比,外资仅在结构效应上占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污染避难假说",但并不支持"污染光环假说"。  相似文献   

10.
加入世贸组织后关于我国外资优惠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外资优惠政策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对外资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内资企业也急迫地要求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因此,对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大经贸》2004,(6):34
WTO的洪流使中国零售业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变革的浪潮之中. 外资商业加快布阵抢点的脚步,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有数字显示,目前我国以外资为主的商业大店总投资己逼近1700亿元.内资企业在我国零售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呈下降趋势,而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每家外资零售企业开业后,就有3家较大规模和30多家中小型国内零售企业关闭.  相似文献   

12.
外资的利用对于一国经济高速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双缺口模型指出,外资流入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但是,在我国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储蓄超常增长,表现为储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表现为外汇储备过剩。在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条件下,我国仍在大量引进外资。对于这种状况,本文的解释是:一方面由于国内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形成了储蓄过剩和资金不足并存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引资政策的扭曲,外资的引入成本高,效率低。在这一背景下,拓宽储蓄一投资的转化渠道,提高外资的运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内资和外资工业部门在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三种污染物上的污染排放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废气的结构效应和固体废弃物的技术效应上,内资工业部门比外资工业部门更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在废气的技术效应、废水的结构效应和固体废弃物的规模效应上,外资工业部门比内资工业部门更容易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存在,从而蕴含着相应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4.
史亮 《商场现代化》2008,(11):345-346
两税合一政策取消了长久以来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在所得税上的不平等待遇,这意味着我国内资企业将获得一个与外商同样的平台参与到竞争之中。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取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外资投入的积极性,但在整体上并不影响国外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内资企业在获得同等的优惠待遇后,除了自身收益的提高之外,还将引领国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蕊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9):97-103
2008年以来,外商在我国零售业的投资在规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引发了业界关于外资迅速扩张是否会造成零售业被外资控制、外资企业是否会抢占内资零售业优势资源等争议性话题,文章分别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地区面板数据、业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资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外商在我国零售业投资的加速扩张,并没有挤占内资零售企业的优势资源,外资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并没有对内资零售企业构成明显的就业挤出效应。内资零售企业在面对外资零售企业迅速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时,应着力通过跨地区并购、跨行业并购、自愿连锁、内资并购外资等方式壮大自身规模,实现优势资源的重组,发挥规模效应,同时需要反思内资零售业目前联营模式过多、自营模式过少的弊端,通过提高自采比例、培育自有品牌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业R&D投入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计量分析了我国工业R&D投入的决定因素.通过比较整个工业、内资工业和国有工业及其高科技和一般工业分组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整个工业,盈利能力、要素禀赋、技术机会和市场竞争对R&D投入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行业分组来看,外资活动抑制作用集中在一般工业部门,在高科技部门则有促进作用;内资高科技工业R&D投入增加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机会和盈利能力,但不包括要素禀赋.内资一般工业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机会和要素禀赋;政府资金带动我国工业R&D投入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自主R&D投入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俊  王寿庚 《国际市场》2002,(10):22-23
由于国际金融的变化,应突出融资成本核算,坚持四个并举: 内资与外资并举,重视使用内资据最近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比重上升,现阶段继续降息对消费不会产生更大刺激作用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使用这笔资金,且贷款的成本利率要低于借用外资,完全可以直接发行建设债券或向各家银行借国内贷款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8.
根据钱纳里"两缺口"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一国应对外投资。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投资缺口与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并存,这一格局的产生主要源于储蓄未能有效的转化为投资。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外资零售光环逐渐退却的同时,众多内资零售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和外资零售在"跑马圈地"上一决高下。  相似文献   

20.
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通过建立分析框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方法,以广东为例分析了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影响。我们发现,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而负向的竞争效应超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的净效应是为负的。这说明至少在短期,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冲击很大。研究还发现,外资对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是不同的。外资对国有工业企业冲击最大,而以私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工业企业受益最大。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