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刊讯]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即将到来,如何保持我国金融稳定乃至维护金融安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呼之欲出。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社、广东金融学院和广东金融学会于2006年5月12~14日联合主办了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广东金融学院承办,主  相似文献   

2.
构建与金融业全面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近20年来几经制度变迁和改革调整,已形成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一行三会)的架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不少矛盾,如何从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要求和特点出发,特别是适应金融综合经营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对宏观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开放政策历史沿革的探讨,了解了新条件下天津市金融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天津金融业开放的战略构想和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4.
《深交所》2005,(12):20-23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展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政策措施正在加紧落实.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进展顺利.《证券法》、《公司法》做了重要修改并予以公布。同时,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等各项金融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我国金融业以改革应对挑战。以创新谋求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激烈竞争。JP摩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GE金融等世界顶级金融企业都在大力推崇管理培训生制度,靠此培养高级资深职业经理人,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如此风靡的管理培训生制度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如何借鉴管理培训生制度,培养、储备我国金融业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加入W TO的承诺,我国加入W TO后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银行业将逐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届时,中资金融企业将与外资金融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展开全面的竞争。中资金融企业如何应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变,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中国金融业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十一五”规划将进一步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市的功能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将近4年,中国已经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平等国民待遇下的中国后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国内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则是更大的挑战、竞争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南方金融》2006,(8):1
金融服务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央行职能转换后,金融服务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时期央行金融服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WTO规定的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已为时不远。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金融业总体效率,以应对国际同业的激烈竞争,除了在金融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创新、金融价格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外,改善和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就成为提高金融效率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业的管理机关,掌握着国家金融的核心秘密。加入 WTO后我国中央银行的保密工作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就中央银行保密工作如何应对加入 WTO的新形势作一些探讨。   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使中央银行保密工作的战线前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必将加快,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使金融保密工作的战线前移。一是外资金融机构搜集金融信息情报的活动将会更加广泛和便捷。中央银行在处理问题时要兼顾本国金融业的利益和外…  相似文献   

11.
WTO后中国金融业开始混业经营的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入WTO.从此,中国金融开放被规定了时间表和加速度,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到2006年,随着5年过渡期的结束,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将全面进入我国的金融领域,他们凭借其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势必会对从事单一金融业务的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压力.面对临近的金融业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金融业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开始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时代.本文通过对金融经营模式的国内外历史考察,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参照国外模式,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政策建议,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经营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按照入世协定书中的开放时问表,我国在入世5年后也即2006年底将实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将对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深远影响:一是在政策层面,经济政策、金融政策、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将使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从而带来竞争主体的多元和竞争的更加市场化;二是在市场层面,客户的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客户的议价能力的提高造成客户对银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三是在竞争层面上,竞争主体、竞争模式和竞争手段的改变将使银行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局面。为应对上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不同战略,以期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形势下,面对具有成熟的人才市场运作经验的外资银行,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拥有人才、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是情理之中,势之使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税收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有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竞争环境的改变,中国金融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根据WTO条款,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力度将加大,外资全面进入金融业只是时间问题,而我国金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金融税制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分别对以间接税(营业税)与直接税(所得税)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银行利润函数,分析了主要税种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最后对完善我国金融税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我国金融税制改革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QFII制度与中国渐进资本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承诺入世后5年过渡期内实现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包括地域、业务范围和合资股权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之路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QFⅡ制度符合我国渐进资本开放之路,但在市场制度缺陷条件下存在一系列障碍和不足,并会造成对我国调控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在国内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的背景下.国内大的金融企业是否都应该发展成为全能型的金融集团.这一发展模式是否潜伏着大的系统性风险?对于这一热点问题,本文将紧扣进入后WTO时代金融混业经营的阶段性特点,以境内外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为参照.探讨金融企业如何找准战略定位.真正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封关运作背景下,海南自由贸易港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是实现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深入分析CPTPP、RCEP、DEPA等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金融条款并进行比较研究,对照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业开放实际情况,切实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业开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投机资金的"放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文进 《海南金融》2005,(11):11-13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我国发生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比较分析其他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过程,可以看出,国际投机资金的“放大效应”是导致一国流动性丧失而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际资金流动的放大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浙江金融》2006,(12):1-1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融入金融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今年年底将实现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大批外资银行涌入我国市场、入股中资银行。  相似文献   

20.
陆玉博 《时代金融》2014,(8Z):48-48
互联网金融,结合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引来了传统金融思想的一场革命。他以低成本的流动与互动、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打造着金融业新生态部落。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代表着金融业未来通过互联网服务客户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微博、微信平台作为互联网平台的延伸,具备着四两拨千斤的潜质,本文意在通过微时代的发展起源,依据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实际情况,设计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的微平台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