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5-2010年中国25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所引致的结构效应对中国三类地方性污染物排放量及其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度提高有助于降低烟尘的排放量,而对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量以及三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也都存在负向影响但在统计上均不显著。从弹性值来看,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普遍较小,而经济增长的规模和技术效应、直接结构效应以及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各类污染物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引入交叉项进一步识别决定贸易结构效应的比较优势来源,结果发现,对于二氧化硫和烟尘指标,存在贸易开放带来的污染避风港效应,但由于同时存在要素禀赋效应且更甚于污染避风港效应,最终使得贸易引致的结构效应总体上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而非恶化,不过其影响很有限;而对于废水指标,却发现与污染避风港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相悖的证据。"贸易引致的结构效应总体上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而非恶化,不过其影响很有限;而对于废水指标,却发现与污染避风港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相悖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黄敏 《财贸经济》2012,(3):129-135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但能源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能源结构和出口结构仍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拥有大量的隐含碳顺差,中国单位出口的平均污染量是其从日本进口的5.3-7.5倍。因此,由于出口产品远比进口产品更为"肮脏",中国成为日本转移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对影响中日贸易污染条件变迁的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效应和日本中间投入结构效应为负,对改善中日贸易污染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日本碳排放强度效应、中国出口结构及日本进口结构效应为正,加剧了中国贸易污染条件的恶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拥有大量的隐含碳顺差,中国单位出口的平均污染量是其从日本进口的5.3-7.5倍。因此,由于出口产品远比进口产品更为"肮脏",中国成为日本转移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对影响中日贸易污染条件变迁的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效应和日本中间投入结构效应为负,对改善中日贸易污染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日本碳排放强度效应、中国出口结构及日本进口结构效应为正,加剧了中国贸易污染条件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问题成为两国FTA谈判的敏感议题。文章基于1990-2013年UN Comtrade相关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主导因素及各方面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贡献。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是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的首要因素;出口结构效应制约了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尤其是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消费结构的错位导致这种负面效应更加明显;出口竞争力效应拉动了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但竞争优势不具备持久稳定性,而韩国农产品竞争力下降阻碍了其对中国出口增长。为扩大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提高贸易质量,两国应该根据彼此市场消费变化,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加强农业合作交流,扩大互补性农产品出口;推进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农产品价格竞争力向非价格竞争力转变;在FTA谈判中,可借鉴美韩FTA农产品开放条款,合理设计中韩FTA谈判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工业废水、废气、COD、SO2的排放量作为因变量来衡量污染物排放,对Antweiler关于贸易环境效应的回归方法进行改进。利用北京市1994年~200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计算外贸对GDP的影响因素,推导外贸所引致规模效应为正(即污染物排放增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负,而总效应为正。外贸的快速发展能改变贸易结构、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减少污染排放,使北京市环境质量趋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对三种减排效应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1998-2005年①我国工业行业数据,就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贸易促使我国工业向更清洁的行业结构转变,这种结构的转变降低了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其次,贸易促进了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由此产生的技术效应减少了工业各行业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改善了环境;最后,由于出口规模扩大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远远超过正的结构和技术效应,因而贸易对环境的总效应为负。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从污染排放视角考察了2004年中美26个工业产业的进出口贸易,结果显示,尽管中国出口美国单位产值的污染强度低于进口单位产值的污染强度,但由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出了进口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表明中美贸易不平衡恶化了中国环境,需要从贸易产生的环境利益角度综合评价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冲击对出口质量变动存在着双重效应:口红效应和倒逼提升效应,在口红效应下出口质量会降低,在倒逼效应下出口质量得到提升。文章运用需求残差法基于2000-2011年的中国海关数据测算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发现金融危机后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呈轻微S型下降,其中国有、合资企业呈显著S型下降,而民营企业呈显著U型上升,且在样本末期民企出口质量首次超过国企。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四个因素(内部升级、外部重构、进入驱动、退出驱动)来分解和刻画出口质量的变动,研究表明口红效应引致的外部结构重配是国企出口质量下降的核心因素,倒逼效应引致的进入驱动是民企出口质量上升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重要贸易伙伴,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2002年~2015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数据,对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俄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增大,贸易商品较为集中,产品互补性突出,俄罗斯对中国市场更加依赖.同时运用CMS模型对贸易增长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增长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引致需求效应,结构调整滞后,相对竞争优势不强;俄罗斯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三种效应为正,但受宏观经济的制约,内部结构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国,两国贸易关系相当密切。本文采用CMS模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市场的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输日农产品增长主要由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所引致;产品结构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输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综合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输日增长产生阻碍作用。为扩大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本文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1~2014年两岸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方法,针对两岸双边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出口价格竞争效应是两岸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两岸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动态发展情况是大陆对台湾出口结构和台湾需求结构经历了一个从"错配"到"匹配"的过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两岸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欧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已跃升为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和首要进口来源地。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与欧洲各地区的CO2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该视角,利用1997—2014年中国对全球各国的出口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了中国出口对欧洲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显著降低了欧洲的CO2排放。通过机制分析,中国出口对欧洲整体CO2排放存在替代作用,且对不同国家存在异质性——欧洲发达国家呈现净减排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呈现净促进作用。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效应:生产替代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二是提高国内低碳减排技术发展水平,推动国际技术合作;三是优化贸易产品结构,提高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2000-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规模、结构和技术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贸易引致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剧了我国大气污染,技术效应缓解了环境污染;三者的总体效应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强弱关系,从"两正一负"的实证结果分析,总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兰州市2002—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的视角,利用"脱钩模式"评价体系,对兰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兰州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不同程度的与这种增长出现了脱钩。烟尘的绝对排放量在减少,体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废气的排放量从2006年开始,从强脱钩转变为弱脱钩,但污染气体(主要SO2)总排放量在增加,因此,要实现S02排放的强脱钩,还需加大相关节能减排的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测算增加值出口视角下的劳动要素含量,对KPWW方法下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进行改进,并利用1995—2009年WIOD数据,验证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单位增加值出口劳动含量及劳动技能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导致单位增加值出口中的劳动要素含量下降,全球价值链地位主要通过禀赋效应影响单位增加值出口劳动含量;全球价值链地位越高,增加值出口中包含的低技能劳动比重越小;由技术进步引致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扩大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出口低技能劳动含量的负效应;由资源型产品出口引致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高,并不会使出口低技能劳动含量比重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关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呈波动上升趋势。本文选取2000-2013年贸易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逐年分解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动态波动的影响因素。CMS模型测算结果显示:结构效应对总效应贡献率的平均值为86.86%,是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增长的主导因素;竞争力效应对总效应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2.14%,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额增长一定程度得益于出口竞争力的提升。针对阻碍中国在金砖国家市场出口贸易增长的症结,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提高中国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结构,实现互补多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其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近年来呈现出不同的绩效特点。本文通过借鉴固定市场份额(CMS)模型,把中、日、美三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绩效分解成国际需求引致效应、结构性效应和产业竞争力效应,并探讨各种效应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真实影响。最后,提出改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5,(51):199-201
基于2001—2012年我国工业行业的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技术构建行业规模、行业结构、能源强度和技术效应四个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揭示这四个影响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2年,行业规模扩张是导致SO2排放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SO2排放增长71.2%,达到3853.43万t;治理效应和能源强度减排SO2效果明显,分别减少排放26.6%和17.80%,短期内仍是SO2减排主要贡献因素;行业结构调整促使SO2排放经历了从正增长到负增长的转变,减排量和减排潜力较大。不同时段中,2001-2004年,行业结构和行业规模增加SO2排放;2001-2004年、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治理效应和能源强度促进SO2减排,排放量呈明显下降的负增长趋势,行业规模呈现下降的正增长趋势;2009-2012年,行业结构的SO2减排效果最好,其它两个时段减排效果欠佳。未来要实现我国SO2减排目标,在短期内工业行业应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靠先进技术,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在长期应加快工业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了GTAP-MRIO模型,对2004-2011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进行实证评估。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为了满足外国最终需求引致大量碳排放净转入,且中国净转入排放主要流向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凸显"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的典型事实。其次,进一步利用GTAP-E模型对未来贸易自由化进程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碳排放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多边贸易自由化"对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更为有利,将导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欧盟除外)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对中国而言,"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自由化"将导致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同步增加,碳排放强度维持基本不变,比较而言,参与"多边自由化"对中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实际GDP增长和消费者福利改善更为有利;而"多边贸易自由化+TPP+TTIP"对中国构成了明显的贸易歧视,导致中国贸易条件和消费者福利显著恶化,经济总量明显下降的同时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