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将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流通费用理论扩展到国际贸易成本理论研究之中,科学分析国际比较优势规律与国际价值规律之间的并行关系和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反对把由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构成的“全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分析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的影响,解释国际贸易成本与国际价值量之间关系以及国际贸易成本与贸易量之间关系,回击西方经济学的重力模型方法用贸易量、产出量解释和测度贸易成本的错误观点。必要的国际生产成本和非纯粹贸易成本,陶成的国际成本是国际价值的基础;国别机会成本才是国际比较优势的基础。价值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客观的社会财富,它不是靠纯粹的贸易倒手就可以创造的。纯粹贸易成本不增加价值,不由价值补偿,而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社会应把它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非必要的就得不到补偿,但必要的纯粹贸易成本必不可少。贸易利润也不是单靠节约贸易成本得来的。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具有复杂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的中国(包括生产成本在内的)国际贸易成本下降的判断应该是指单位出口成本,而非实际的总体出口成本下降。  相似文献   

2.
<正> 一、比较成本、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在大多数论著中,比较成本、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实际上,细细考察,这三者并不是一回事。比较成本,强调的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比较优势,是指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产业;而比较利益,则是指按比较成本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即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的贸易利益。比较成本着眼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比较利益考察贸易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无论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有日益广义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需要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机会成本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四者有机耦合,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中国2000-2009年间29个省份的加工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技术,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发现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对其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而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备状况、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等也对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涵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代际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比较成本优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硬核"在于"比较之比较",其"外围保护带"则表现为对资源要素和成本外延的界定。为化解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有必要拓展它的成本观,使其成为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因此,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而形成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3—2012年数据,运用MIIT指数、G-L指数和RAC指数从静态、动态和比较优势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国在美制成品贸易地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论从静态角度,还是从贸易增量的动态视角,中美制成品都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具有制成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比较而言,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显著的出口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较弱。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参与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日益频繁,并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开始下滑,农产品出口前景堪忧。因此,本文选取了1983年到2011年的数据利用VEC模型来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农业劳动成本投入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效果。得出结论,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农业劳动成本投入以及农产品比较优势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土地资源投入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劳动成本的投入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和墨西哥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快速发展,两国双边贸易额持续扩大,但在制成品方面却遇到了一些阻力。本文利用静态和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墨西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并对影响双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墨双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程度在下降,墨西哥经济开放程度、两国经济规模程度和双方贸易不平衡程度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较大,但是前两个变量的影响方向与经验研究相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弱势产业划分与贸易保护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我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本文认为:是否值得与能否对弱势产业进行贸易保护,在大国与小国的答案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利用大国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弱势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对优势产业与“夕阳产业”同时进行保护、贸易保护的意识形态工具创新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的主要特点;为了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必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提速推进与RCEP成员国的经贸谈判,这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和提振后疫情时代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基于OECD(2018TiVA)数据库,创新性的以增加值贸易视角比较测度分析了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检验了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静态产业内贸易主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区域内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动态演变和参与国际化生产层次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阶梯状特征;FDI、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开放经济距离和基础设施质量是影响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和行业异质性。基于此,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贸格局,从增加值贸易视角我国应积极采取促进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