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能否促进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0年中国OFDI与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层面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分析发现:无论在行业层面还是产品层面,OFDI逆向技术溢出均促进了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即OFDI可能成为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促进效应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为显著,但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并不显著.基于此,在当前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下,如何推动企业有重点地“走出去”,与发达国家建立深入的技术战略联盟,进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将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化深入发展、欧盟继续扩张的背景下大幅上涨。对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和贸易顺差的分析发现:中欧之间产业内贸易已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主要利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动态比较优势的转移向欧盟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并因此获得对欧顺差;欧盟在技术、高科技产品、服务贸易领域具有很强的对华出口优势,但同时要为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格局而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中欧贸易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需要中、美、欧从全球市场角度共同采取行动:各经济体要从内部寻找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并加以改善;我国以开放服务市场换得欧盟放宽对华技术出口并使得出口比较优势得以持续升级;扩大双方投资额以寻求更深入的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3.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Michaely指数纳入引力模型,并建立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中欧贸易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欧洲经济一体化促使欧盟的经济小国调整自身生产和贸易结构以适应欧盟的生产贸易结构,欧盟经济大国对华贸易则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从长期看贸易转移效应是影响中欧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而贸易创造效应、中欧双方的经济规模以及汇率因素也对贸易流量有重要影响;短期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共同作用下,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与欧盟彼此互为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农产品第四大出口市场,而中国是欧盟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近年欧盟绿色贸易壁垒日盛,并不断推进环中国自贸圈,对中欧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在"全面开放"新时代,以更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应对,有利于中欧农产品贸易均衡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3-2011年中国13个OFDI东道国和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CH扩展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从OFDI投资动机的视角实证考察了技术寻求、资源寻求和市场寻求三类投资动机下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对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寻求型OFDI,这种效应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但中部地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要比东、西部明显,来源于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负向效应,以上结果是由中国OFDI的投资动机和区位选择决定的。因此,积极鼓励技术寻求型的OFDI,适时从传统的"走出去"战略向"投资技术获取"战略转变是当前中国OFDI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商》2015,(7)
近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飞速发展,同时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失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欧盟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增强。中欧贸易摩擦的加剧不仅制约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破坏了公平的贸易环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阻碍因素。本文从近年中欧贸易升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入手,通过中欧贸易额和欧盟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例分析中欧贸易摩擦的新特点,中欧贸易额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产生影响。中欧贸易应该顺利发展,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双方的经济来往和发展,达到双赢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同时欧盟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欧元危机影响下努力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稳固发展,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欧元危机下中欧贸易现状,基于中国视角提出加大合作力度;正确看待贸易摩擦;寻求新的贸易增长点,挖掘合作潜力;加大对欧投资力度,加快中企“走出去”步伐等对策建议以促进中欧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00—2006年我国对50个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长短期贸易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及进口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长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的拉动作用相当大。(2)在短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及进口的长期稳定(协整)关系,对短期的出口及进口的抑制(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对短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这些结果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并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制成品贸易主要是建立在中欧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因素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研发投入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发展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中欧研发水平的差距,但是对中国出口贸易转型的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0.
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背景下,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对母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利用微观企业数据及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为克服样本选择和内生性,采用了倾向匹配得分和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为技术创新带来积极影响,其中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给企业带来的作用最为显著,以资源寻求的对外投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贸易扩散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证实了双向外溢效应的存在,这就为贸易劣势跨国企业向贸易发达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我国贸易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应该注意提高自身吸收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利用贸易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贸易学习和逆向贸易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我国2006~2012年行业面板数据,以14个OECD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探究我国技术寻求型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同时考虑人力资本吸收能力。使用系统GMM回归方式的结果显示,在控制内生性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具体体现为对技术变化的显著正向影响和对技术效率变化的显著负向影响,同时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领域学者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时多从内生增长理论出发,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贸易开放及对外投资是技术进步的动力。近年来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进步,为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研究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贸易开放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中国OFDI具有逆向技术外溢效应并能够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但影响效应不明显,而贸易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逆向技术扩散,进而获取国内的技术进步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MartinRoger的自由资本模型,对其进行进一步推导和参数分析,得出有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五个假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经分析,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寻求和出口拉动的特征。因此,我国应保持和加强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加快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并积极推动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将对外援助与贸易促进相结合的经贸合作方式被以欧盟为主的西方国家视为"新殖民主义",但欧盟作为非洲国家的前宗主国,援助与贸易是其保持在非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中欧对非援助的贸易效应是否存在本质不同?为回答此问题,本文以2003—2013年中国和欧盟对非洲30个国家的援助数据建立引力模型,以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和欧盟对非援助贸易效应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双方的对非援助均有贸易方面的考虑,援助的贸易促进动机并非中国所独有的特点,也不是中国对非援助的唯一动机,"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无从谈起。尽管如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积极探索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新模式,加强与欧盟国家在非洲的合作,实现三方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基于“欧盟东扩”的中国与新入盟十国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江苏商论》2005,(12):73-74
新入盟的中欧十国与中国的经济在许多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必然会给中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仅就中国与新入欧盟的中欧十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出口形势和下一步的贸易政策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正在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国际贸易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为全面提升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欧盟多方位布局数字经济战略,中欧贸易无疑会在这一调整中发生深刻变化。为探明欧盟数字经济发展与中欧贸易联动的内在机理,并为欧盟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高中国出口贸易利得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在构建欧盟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取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欧盟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欧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欧盟数字经济水平的发展可显著提升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增加值,中欧的贸易成本与欧盟数字经济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与覆盖率随着欧盟数字化升级显著提升,这些因素发挥了中介作用,成为提高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利得的关键支撑。鉴于此,中国应提升中欧数字联动,助力贸易降本增效;加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力度,推动中欧技术协同创新;拓宽中欧数字通路,促进双方供需对接。  相似文献   

18.
欧盟是中国主要经贸伙伴之一。过去5年(“十二五”时期),受到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世界贸易增长减速影响,中欧经贸合作增速较上一个5年周期大幅放缓。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欧盟经济发展周期则从主权债务危机时期的紧缩整顿转为中性偏刺激增长,中欧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互为倚重、利益深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欧债危机下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欧债危机下,出于对全球化发展的忧虑,为了维系与美国的紧密关系、主导未来的中欧投资关系,欧盟仍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尚未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继续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并将国际投资问题政治化。中国需要在非政治敏感领域同欧盟加强合作:在资源问题上加强与欧盟的沟通协调,鼓励中国中小企业到欧盟投资、同欧盟中小企业开展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欧盟成员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城镇化进程、到中国投资兴业,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纠正欧方的对华不合理政策,并通过中欧经贸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中国利益,从而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实现中欧"双赢"。  相似文献   

20.
中欧战略合作关系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卫 《国际经贸探索》2002,18(2):60-62,70
进入21世纪,中欧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欧盟确立新的对华战略,中国重视中欧关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在中欧之间仍存在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中欧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及技术合作等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