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飞 《魅力中国》2014,(23):120-120
舞台戏剧艺术对曲剧戏剧的演出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来布置舞台,从而为表达曲剧戏剧的主题渲染曲剧戏剧的气氛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配合演员表演,吸引观众进入曲剧戏剧的氛围。这一切对舞美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加强剧本的解读,要懂得室内设计,服装等等。  相似文献   

2.
沙笑如 《魅力中国》2010,(12):92-92
演员——表演者的统称。在戏剧艺术中,则指运用戏剧表演艺术把剧本的文学人物形象创造成为舞台人物形象的表演者。电影表演中,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影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戏剧演员还是电影演员,一般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熟练的表演技巧。在创作风格上,一般可分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两种。但无论哪种演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必备素质,才能在艺术创造中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3.
姜梅 《魅力中国》2013,(14):106-106
戏剧小品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门“热门”艺术。它短小精悍,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叙述情节、展现人物、启示人生,深爱观众喜爱。文章从小品组织的合理化、演员修养的多元化、舞台造型的情境化、排练表演的反复化等角度阐述了小品表演的排导。  相似文献   

4.
李培 《魅力中国》2013,(14):77-77
戏曲演员要想得到观众的称道和认可,务必要掌握好“五功四法”,并能娴熟地驾驭它,尽可能完美地使它在舞台上得以展现,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能力。作为戏曲演员,对“表演”最熟悉不过,因为它是每个演员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功夫,然而,由于演员的表演层次深浅高低,又因文化程度、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5.
刍议戏剧表演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芹 《魅力中国》2014,(14):117-117
戏剧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戏剧表演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人物的塑造是戏剧艺术核心内容。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用实力俘获观众,为演艺事业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6.
李晔 《魅力中国》2010,(3):224-224
舞台化妆是戏剧艺术中技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是人物外部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演员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化妆同样要根据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以及导演对剧本艺术处理的整体构思.进入化妆的纸面构思程序,而后依据化妆设计的图纸方案.在具体的演员身上进行实施和体现.也就是说化妆人员在演员脸上“画画”。  相似文献   

7.
邵桃云 《魅力中国》2009,(36):181-181
艺术创造力离不开一个戏曲演员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感悟能力的强化。一个戏曲演员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演技娴熟的艺匠,不能满足于人物塑造的一般性理解与认识。如果把唱、念、做、打这一整套复杂繁难的表演技艺,称做戏曲演员的物质手段的话,那么在剧本文学中所规定的独特性格、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任务创造,则可以看作是这些物质手段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它是戏曲演员表演二度创作的依据和任务。在所有戏剧表演形式中,戏  相似文献   

8.
曲韵 《魅力中国》2014,(4):122-122
观众在欣赏一台大戏的时候。往往会评价某某个演员不但唱的好、演的好,而且在没有“做戏”的时候也很有“戏”,某某个演员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游离于戏外,太不会“做戏”啦。虽然说观众不会用专业术语来表达意思,但是却很直白地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命题。即:演员一定要较好地处理好舞台表演中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9.
陈纳磊 《魅力中国》2014,(12):75-75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更是以其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尤其是受少年儿童所青睐。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就十分赞赏木偶艺术,曾题词:“神奇的木偶艺术,华夏之光”。作者认为要想让舞台上的木偶表演栩栩如生,不仅需要演员深厚的木偶基本功,并且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其加入的许多舞蹈等歌舞形式的元素,对演员形体方面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木偶戏剧发展现状,来探讨木偶表演与演员形体之间的关系,希冀寻找出对中国木偶艺术发展更高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刘慧 《魅力中国》2010,(27):211-211
中国戏曲的虚拟化表演,可以启发观众的思维活动,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它可以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而想象到所传达的戏剧内容.如〈打渔杀家〉中肖恩与桂英划船上场,唱"父女打鱼在河下……"舞台上本没有船,更没有河与水,只是借助于唱词的表白和身段的表演,使观众想象到船、水、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的虚拟化表演,可以启发观众的思维活动,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它可以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而想象到所传达的戏剧内容.如<打渔杀家>中肖恩与桂英划船上场,唱"父女打鱼在河下……"舞台上本没有船,更没有河与水,只是借助于唱词的表白和身段的表演,使观众想象到船、水、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马永辉 《魅力中国》2012,(29):19-19
做为一名戏曲演员,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够受到台下观众的认可,对自己所塑造的人物产生共鸣。与舞台上的另一个“我”体验着同一个悲欢离合。而怎样能使自己的表演获得成功呢?我认为演员本身对角色的塑造应拿捏好尺度,过之或不及都会影响到舞台角色塑造的状态,以下是我的几点小小认识。  相似文献   

13.
赵刘敬 《魅力中国》2013,(20):123-123
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为更好的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塑造更加生动、形象、鲜活的戏剧性人物,我们作为与戏剧表演的人员都应该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贴近生活、准确的把握住生活与戏剧表演艺术之间的特定联系,这样就能够是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通过戏剧表演舞台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在慢慢提高,因此穿透的老旧的戏剧表演艺术流程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难与挑战,所以,我们作为与戏剧表演的人员一定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发展形势,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的寻求开拓与创新。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对生活的模仿,更是对生活的概括、夸张、装饰甚至变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方面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形体程式技巧训练,形体动作才能完全适应戏曲舞台的需求,另一方面演员必须要向生活学习,运用所学技巧结合生活体验,在舞台上将剧目所要呈现的内容得到准确、生动、鲜明的体现,才能演活角色,服务好剧情需求。试想一个演员不具备腰功、腿功,台步走不了,靴子不听使唤,那怎能叫演戏?演员没有生活,也一定演不好或演不像戏。  相似文献   

14.
《文汇报》对描写徐志摩爱情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作品和演员,发表了一组有关思想内涵、人物造型和演员表演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其中谈到,如今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对一些“歪瓜裂枣型”演员走红的逆反,说明演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我看,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智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剧本语言的独特性如动态表演性,决定了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从语用经济性出发,分析英若诚英译本《茶馆》,可看出语用经济性与动态表演性的“合力”对戏剧翻译的启示有三:以塑造人物性格为出发点;再现口语化特征;表演第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什么形式的演出都需要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观众的信息反馈影响着演员的表演活动,演员据此调节着自己的表演。本文主要探讨声乐的舞台形体表演问题。扎实的声乐功底基础上再有良好的形体表演才能称得上演唱的真正成功。  相似文献   

17.
米小爱 《魅力中国》2014,(15):88-88
“流派是戏曲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戏曲行当程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流派的产生与行当程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当是戏瞳演员的专业分工,演员能自成一派,就是因为有了行当程式。演员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历经不断的实践、学习、借鉴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得到同行的赞许、观众拥护基础上,成为后来者的学习典范,逐步成为独立于本行当的表演派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包括表演、剧本、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剧目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因素高度的统一、协调,才能完成一部好的作品,这里就演员表演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一、戏曲是演员的艺术中国戏曲,印度戏曲,希腊古典悲剧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剧种。东方戏剧和西方欧洲的戏剧,侧重点不同。古希腊悲剧注重的是剧本创作,戏剧评奖时,都是奖励剧作者,而不奖励演员的表演。  相似文献   

20.
梁良 《魅力中国》2013,(26):96-96
电影《疯狂的石头》由内地“新一代”电影导演宁浩执导,具有强烈贴近生活的幽默感,是一部“多线路”诙谐现代喜剧,一经上映,票房就不断飙升.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是当年小成本电影获得成功的典范之作。并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在内的多个电影大奖。本文从本影片的情节、音乐、语言、演员、镜头、细节六个方面对其艺术元素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