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线上金融服务渠道。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着手,借助SWOT模型剖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认为政府、互联网金融企业、个人都应积极融入到互联网金融中,在相互促进中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金融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以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方式不断深入农村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优势日益凸显,从河北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困境,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丰富金融供给、方便群众、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游离于金融监督框架之外,潜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因此,应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进程,在有效监管的框架内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余额宝为例,对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时空局限,将成为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供给不平衡、传统心理因素、基础设施缺乏等障碍。互联网金融正通过多样的途径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与模式,提出使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时代金融》2019,(6):3-4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被广泛的应用在各行业当中,互联网金融在此背景下也逐渐应运而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平台上,可以实现金融受众自由、平等的业务交易,进一步凸显了互联网金融的惠普性。本文以我国当前惠普金融的发展为研究视角,客观阐述惠普金融的思想内涵,服务对象,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惠普金融的发展提出科学的发展策略,以此更好的推动动我国金融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容置疑,只有社会各界大幅度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关注度,才能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状况,在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之下,明确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苏州作为一个经济强市,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先试先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苏州模式。本文在对苏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苏州互联网金融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阿里、腾讯、百度、苏宁纷纷树起互联网金融大旗,对于推进金融改革、倒逼银行让利的正面作用很大。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开始呈现,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明显,如何规范、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着手,研究其存在问题和风险,在借鉴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强化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银保监会对外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强调了互联网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关键性作用,然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点地区的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普惠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惠民力度不强,三地发展不平衡,运营平台违规现象频出的问题。本文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京津冀三地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的宣传、建立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人才共享联动机制、三地互联网金融产品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促进京津冀普惠金融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世界金融进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由于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逐渐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到了一起,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互联网金融虽然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的灵活性,很好的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为了使互联网金融积极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方关注,业内外也尝试从不同视角解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象。基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论框架缺失的现状,结合已有研究和理论分析,笔者沿着产业融合、金融创新、金融深化的脉络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即互联网企业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充当了新金融中介,开展了金融创新业务,促进了金融深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阿里巴巴集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作为案例分析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诸多现象,特别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为互联网企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该框架能为后续研究互联网金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石磊  蒋成家 《时代金融》2014,(5X):43-43
不容置疑,只有社会各界大幅度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关注度,才能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状况,在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之下,明确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政策的不断放行,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即将爆发性发展的春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影响渗透到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我国互联网金融在2000年之后出现,并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尤其是2013年,随着东方财富网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快速发展以及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涉足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为大批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互联网金融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制度不完善、风险较大、监管较难等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互联网金融更加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各业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走向高效、便捷、普惠道路的抓手。传统金融行业要充分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瓶颈,从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从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律体系方面思考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6.
边绪宝 《银行家》2015,(4):87-90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互联网企业开发"类金融"产品向金融领域的逐渐渗透,更是包括传统金融领域的一次全面的重大技术创新。尽管如此,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金融本质及其所具有的交易支付等功能不会改变,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模式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更不会被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颠覆和替代。互联网金融在证券行业的应用最早起源于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美国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双重特性,从互联网技术、业务管理、信誉和法律及政策四个方面剖析了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
胡锦娟 《新金融》2015,(3):59-63
自2012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正掀起一股发展浪潮,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强势崛起。由于起步较晚,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尚需新生事物,其发展方向与发展思路还在摸索之中。而美国互联网金融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范本,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兴起,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金融行业发展格局。本文基于价值链理论,研究和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总结出互联网金融从渗透到颠覆的发展路径,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将长期处于融合阶段,并对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给金融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常见业务模式,接着以互联网理财为例,在各参与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别对金融消费者是否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稳定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稳定均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预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