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股即股份公司在利润分配时以股票股利的形式,给股东“送股”,增加股份公司和持权股东份数的扩股行为,在股份公司持续经营过程,其资金来源于公司所得税后的盈余积累,包括所有者权益类中“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两项,不包括用“资金公积金”转增股本的“转股”。  相似文献   

2.
最近上市公司纷纷公布中报,在分配方案中经常看到用利润送股或者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案,上市公司送转增股本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已公布2001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超过2/3的公司都采取了现金分红的利润分配方案,一改以前转增股份、送股而不现金分红的现象.这是不是意味着证券市场红利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号传递假说,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003~2009年期间实施了送股、转增或股票送转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票送转财务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一方面,上市公司实施股票送转的确存在财务效应,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与偿债能力在公司实施股票送转后均显著增强,但是整体而言,股票送转的财务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为一个季度;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票送转的财务效应强度与送转比成正比例关系,且财务效应的强度也随着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性的增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实行送股、转增股经常被视为一种"好消息","高送转"的股票尤其受到市场的亲睐。从理论上讲,无论是送股还是公积金转增股本,都只是上市公司对股东权益科目进行调整,既不影响现金流量,也不增加股东的财富,所以高送转并不对上市公司的价值产生本质的影响。但是高送转概念的炒作每年都会如约而来且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本文将依托"高送转"概念设计投资策略,以期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6.
2005年5月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布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名单,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具体试点企业有主要采用送股方式(由非流通股股东直接向流通股股东送股)的三一重工、金牛能源、紫江企业,采用扩股方式(通过上市公司公积金转增股本、非  相似文献   

7.
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在三项假设的前提下 ,以 1997年上市公司公开公布的信息资料为样本 ,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 ,研究了影响股利分配政策中派现、送股、转增的若干因素 ,并用统计方法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F检验以及T检验 ,验证了前述假设。  相似文献   

8.
三、贷款融资和审计师行为(2002~2004年) 5.委托经营收益的补充说明 1998年8月,牡石化按1997年4月送股转增后的总股本23565.92万股为基数,按10:1.875的比例实施配股,配股价格为5.50元,公司总股本增至25968.92万股.配股资金到位后,11632万元收购牡丹江热电厂#2发电机组,与牡丹江热电厂办理了财产交接手续.牡丹江热电厂#2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1989年被列为改建现代化高温高压电厂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91年底投入发电.  相似文献   

9.
咨询台     
《会计师》2005,(5)
1.我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有意把本公司积累的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请问,该行为是否视同分红?个人投资者要缴个人所得税吗?(湖北省张文军)答:对此问题,税法明确规定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公司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实际上是该公司将盈余公积金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发[1998]333号)文件精神,对属于个人股东分得并再投入公司(转增注册资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深沪两市的62家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股利分配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多数上市公司都进行了股利分配,并且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中,仅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要比仅送股和仅转增股本的公司数目大得多。2009-2011年这三年中采取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公司分别占进行股利分配公司总数的65.31%、65.22%、66.67%,不分配股利的企业很少;股利分配方式多变,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总结了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股票股利也称送红股,是公司直接将其累积盈利按比例转化为普通股股份。从保护投资者利益或防止公司逃避纳税等角度出发,各国在法律上对公司发放股票股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我国证监会在《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因送 (发放股票股利 )、转 (公积金转增股本 )增加的股本额与同一年度内配股增加的股本额之和不得超过上一财务年度截止日期时的股本额。这一规定限制了公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股本扩张最高比例为 1比 1。若公司当年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配股,只要有足够的未分配利润,其发放股票股利的最高比例可达 10送 10…  相似文献   

12.
送股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行为,对此行为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并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本文试就我国上市公司送股行为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最终控制人股权质押损害公司价值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2000~2006年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论文从最终控制人的研究角度提出了股权质押行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侵占效应假说。基于面板数据的嵌套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终控制人的股权质押行为存在明显的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侵占效应,而且这些效应对于私人控股公司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省际层面空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寿险退保率的主要因素。基于危机传染理论和退保行为的空间相关,首次提出影响退保行为的净传染假说,为解释退保行为增加了一个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应急资金假说、市场利率假说和产品替代假说能否解释中国的退保行为。实证结果表明,退保行为在空间上存在净传染效应,它支持市场利率假说和保单替代假说,认同失业率衡量的应急资金假说。对实证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发现,市场利率假说对退保行为影响最大,依次是应急资金和产品替代假说。依据净传染效应这一解释退保行为的新视角,实证结论将更加精确,由此为保险公司管理层和监管机构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任尚光 《时代金融》2012,(35):147-148
创业板上市公司恰当的股利政策,不仅能够在证券市场中树立起公司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而且能够增加广大投资者对于公司的信心,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取得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股利分配的现状为依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股本转增能力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长期以来的盈利能力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会计师》2016,(11)
关于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资本)是否应缴纳所得税,业界一直颇有争议,实务中各地方税务执行口径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既有税法规定及对相关经济行为的理解,探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资本)的涉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往往是很少派发或干脆不发现金股利,而较多采用配股、送股的方式。本文拟对进行送股和配股的被投资企业和接受送股和配股的投资企业的会计处理作一简单的探讨。一、送股的会计处理送股实际上就是西方会计中常讲的股票股利,也就是被投资企业以增发股票的方式分配。股票股利的分派既以发给股票的形式进行,就不会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出或负债的增加。从被投资企业也即股票股利的发放者的角度看,分派的股票股利不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金流动,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权益总额并没有改变,它只是将未分配利润转为股本。由于并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对银行借款规模、成本和期限结构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会计信息可比性对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银行借款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短信贷期限结构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有助于延长其信贷期限结构,支持代理成本假说;长信贷期限结构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有助于缩短其信贷期限结构,支持信号传递假说.货币政策紧缩期间,会计信息可比性能够增加银行借款规模,降低借款成本.短信贷期限结构公司依然支持代理成本假说,长信贷期限结构公司减弱了信号传递假说.本文的结论丰富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经济后果研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公司微观财务行为的互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会计师》2005,(10)
经过前两批试点,送股模式逐渐成为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的标准模式。因此,求解缩股所隐含的对价力度,实际上是要将“1:X”的缩股模式转化为“每10股送Y股”的送股模式。而转化的基本思路是,在不同的对价模式下,流通股通过股改获得的公司持股比例增幅应该相同。因为无论是缩股、送股还是扩股,公司的权益总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两类股东的持股比例。送股之所以一目了然,是因为“10送3”可以直接理解为流通股持股比例增长了3/10,而无论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比例如何。缩股的复杂性在于,流通股获得的持股比例增幅不仅与缩股比例(X)有关,还与缩…  相似文献   

20.
自1970年效率市场假说最早提出后,广大投资者和理论研究者对该假说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尽管许多实证研究对效率市场假说做出了肯定,但同时对效率市场假说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止。本文在详细阐述了效率市场假说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效率市场假说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并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提出对于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