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中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和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级别的划分,文章提出构建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方法。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置指标刻划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反映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特征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状况。用pajek软件生成了江苏省苏南和苏中地区的经济联系网络,并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门户城市,应当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而要成为西部的门户城市也不例外。从长远来看,成都、重庆和西安最有可能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因为无论是目前的经济文化买力、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三个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的辐射,已经是公认的西部中心城市,其中成都从区位上更具中心地位、因此成为西部门户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关于沈阳——本溪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开始进入了第四阶段的竞争--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和城市所具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对于周边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西三角"中心城市对陕南经济辐射力的比较,发现对陕南整体而言,西安对陕南的经济辐射强度最大,重庆次之,成都最弱;分开来看,西安对商洛的辐射最强,汉中、安康较弱;而成都对汉中、重庆对安康的经济辐射也十分有限。因此,建议汉中、安康要积极主动融入关中经济圈;汉中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内源式突破发展;对陕南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商洛带动陕南整体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改善"西三角"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北部湾广西区中心城市为研究单元,以2009~2013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旅游客源结构、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度角度,分析了该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发育不均衡、旅游产业结构表现为国内旅游市场占主导地位、客源分布上表现为南宁市占据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水平较低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区域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线路打造和旅游营销媒介选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没赣西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新余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7.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组织和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一般来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8.
经济区由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农村所构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地区支撑中心城市发展,各区域单元之间空间关联和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按不同空间层次,经济区可分为以小城镇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及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互动关联,也需要适度分开.将经济区作为全国性空间规划的基本单元,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状况.八大重点经济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郑言 《辽宁经济》2011,(9):36-39
大连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是东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党中央、国务院对大连带动东北振兴发展寄予厚望。本文从大连产业发展现状和"三个中心"建设方面对大连区域辐射能力进行分析,并从提升城市功能角度提出增强大连在东北地区辐射能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引入威尔逊模型和经济地理的一些研究方法,采用剔除地理因素的衰减因子的概念,并据此计算出中心辐射半径,试图对其量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网络,经济资源的互动也处于初步阶段。加强海西各成员城市之间的联系,并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对于增强海西经济区的竞争力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获得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以此为基础,结合引力模型探讨了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根据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最大引力线数量确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分级区域,并利用断裂点公式分析了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2006年相比,2012年长三角各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和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明显增加;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呈现出以上海为一级节点区域,以苏州和杭州为二级节点区域的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的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和常州,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均未发生变化,但三级节点仍处变动中;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中心区域和二级节点的辐射范围均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马志越 《科学决策》2023,(3):99-114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考量其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深入探析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文章构建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空间外溢性与空间关联性,不论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还是资本与劳动产出对经济增长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资本与劳动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通过资本与劳动的聚集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分空间区域检验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虹吸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辐射及空间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逐步形成具有等级分布特征的城市体系,不同层级城市的功能等级、辐射范围及经济联系存在明显差异.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显示,上海作为区域首位城市,城市流强度突出,经济辐射范围较广,与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强度.熟悉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及功能联系,对于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宝梁 《天津经济》2008,(10):69-70
一、建议的提出 1.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要求。当前在我国,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区域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带动和依托:二是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前者,因中心城市具有现代制造业和研发优势,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系统,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策源地,并以其独特的聚集和辐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对于地处交通枢纽的城市,物流的迅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城市在区域的物流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城市物流体系的完善程度影响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城市物流中心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属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Boudeville)提出的极化区域。本文在介绍城市物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物流体系的构成、建设与运作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少安  谢冬水 《南方经济》2022,41(6):40-63+76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心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中心城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成都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如何发挥成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是振兴四川经济乃至于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最富活力的经济区域无疑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发挥成都中心城市作用的核心是突出成都对其经济影响区的枢纽、主导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在成都与中小城市、城镇群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之间建立起一种广泛、密切而稳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地域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其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以成都为中心构筑并形成一定的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以来,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浙江以县域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都市区经济要求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密切合作、科学分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当前,浙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强,首位度不高,竞争力偏弱。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必须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设区市本级经济。  相似文献   

19.
从温州城市的影响范围来看,目前其传统腹地仍主要集中在浙南闽北地区。长期以来,温州与周边的台州、丽水、宁德等市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交流联系频繁,“温州模式”的扩散外溢更是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该区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而近年来伴随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市域间的流通更为便捷,温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温州与周边城市联系的事实已经存在,以温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初具雏形,相互之间形成合力发展有着良好基础。笔者从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通过对温州、台州、丽水和宁德四地的现状分析,提出该区域的产业合作空间组织路径,以期为该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总部经济是指某一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地大型企业集团入驻, 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分布, 而其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从而达到资源最合理配置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发展总部经济是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 应当成为推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