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城镇化重要依托的县域经济,伴随着历史性的转变,其内部存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将得到有效配置,其潜在增长动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资源、人口的集聚,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政策、法律、制度、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土地制度、环境和耕地保护政策、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工作。金融作为配置资源的平台对城镇化的建设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互动机制,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集聚,扩大市场规模,促使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从而相应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如何运用好现代金融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我国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扩大有效需求的现实选择.在2013年6月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也为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高比例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从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其基础内容。由于历史因素和政策条件的制约,我国城市产业的二元性十分突出,城乡产业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而引起的工农业关系不和谐,现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建议从促进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资本双向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业现代化等方面完善现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6.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论述,深入阐明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发展经济学思想,提出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力转移与城乡金融配置结构调整的构想,首先对目前城镇化进程与产业部门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资本积累扩张、劳动力转移与金融结构均衡角度,解释了产业结构变迁同城镇化是一个快速发展到稳步推进的不同阶段,而后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两阶段数理模型框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部门资本积累的作用机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在地区劳动力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城镇化将会缩小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城乡金融配置结构,农村部门内源融资度提高对劳动者收入的促进作用会随城镇化而加强,而城市部门外源融资度提高对劳动者收入的促进作用会随城镇化而减弱。最后根据我国城镇化现实情况给予检验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资源配置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升资本和劳动力配置能力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区域视角看,数字经济发展的资本配置效应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依赖数字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应.为进一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当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服务应用,因地制宜完善各地数字经济和资源配置政策,努力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凯明  余靖雯 《金融研究》2016,430(4):17-33
本文在城乡二元经济模型中引入了人口增长理论中数量和质量的替代关系,研究了城镇化与人口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农村劳动者转移到城镇,享受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这一效应形成了生育率的城乡差异,促使城镇化过程推动人口增长趋势发生转变。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对人口增长趋势转变的贡献逐步下降。政策分析表明,我国应加快放松人口政策,消除劳动力城乡流动壁垒,通过推动城镇化过程促进人口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配套发展既是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亦是农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基于阐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两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资源、资金管理、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收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一个存在城乡结构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生育决策中数量和质量的替代关系,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经济影响。当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时,提高乡村计划生育率有利于资本与技能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当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差异较小时,提高城镇计划生育率有利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我国以前的计划生育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劳动力结构和城镇化水平,但是并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动态调整的过程。基于我国1980年-202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扩张对资本配置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当人均GDP小于门槛值时,政府扩张的资本错配效应相对较小,当人均GDP大于门槛值时,政府扩张的资本错配效应急剧放大。但是,政府扩张促进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而且这种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新时代,我国需要优化资本在空间区域、行业领域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之间的配置,着力解决资本流动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疆金融》2013,(1):38-5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51%。既有的城镇化模式,主要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导致非农产业的扩张,对于非农劳动力需求大幅上升,带动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者反过来又提高了总体的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相辅相成。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城镇化过程中收入分配倾向于企业和政府,造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和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的产生,同时也强化了储蓄率、投资率高企的宏观经济结构特征。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仍将带来对非农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相对快速扩张,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长将超过农村,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但人口红利接近顶点、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发生,我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开始了趋势性紧张的过程。我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完成城镇化的主要经济体,由此将面临其他经济体在城镇化过程中所不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反映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既有的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模式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加上劳动力供给趋紧,过去收入分配(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中的不平衡将降低。从需求面来看,在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这将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率的上升。从供给面来看,未来的城镇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作用将弱于此前。如何在改善分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将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指向来看,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新政策着重于分配领域,有利于扩张国内需求、改善需求结构。然而需求扩张必须与供给扩张相辅相成。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必然是一方面通过促进效率保持总供给能力一定的增速,同时通过改善分配来拉动总需求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经济的供给能力;具体领域包括财税改革、尤其是结构性减税,鼓励民间投资、增加竞争、破除垄断,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以及改变基建融资方式等。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将出现深刻的转型。储蓄率下降、不会再有新一轮的房地产大幅扩张,市政民生相关的基建投资还将发展,储蓄下降快于投资下降,中国将可能逐步转变为贸易赤字国。同时,消费率上升、大众消费受到城镇化支撑,中国消费时代全面来临。与之相应地,实际汇率有所支撑,实际利率下降有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必要的实地调查研究,分别从人口、土地、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劳动力转移巨大和安置问题;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分割的政策壁垒导致资源无法公平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笔者认为贯通“四化”的纽带是城镇化。城镇是城乡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向流动的汇聚点,是下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浙江省为研究案例,探索农业银行在发达区域,如何把握机遇、挖掘需求、调整政策、努力推进城镇化业务。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加快推进,对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只是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无人口的迁徙特别是非家庭整体迁移制度缺失,加重了农牧区人口的老龄化和高素质劳力的流失,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高素质劳动力的保留和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将对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因劳动力的转移流失造成城市对农牧区人才资源的二次剥夺.  相似文献   

17.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稳经济增长、扩大有效需求的现实选择.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市运行的配套功能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因此,应畅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使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探索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对几十年来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方针的重大突破。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城镇化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产生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粗放的城镇化难以为继,需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在此过程中投入的大量金融资源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率不尽如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有待研究。运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测度甘肃省14个市州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部分市州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综合效率逐年下降,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下降。金融相关比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影响金融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配置效率,两者均与金融支持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财政体制决定了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早期的农村支援城市推动经济发展,使我国在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化城市,我国经济引擎速度减慢时,国家及时调整战略城市反哺农村,但前期的城镇化虽然大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率,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