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老”“原”“新”产业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产业总体规模、产业科技支撑的潜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东北地区“老”“原”“新”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老”“原”“新”产业发展评价模型。为系统评价东北地区“老”“原”“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2017年、美国1997年、2007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法对比分析“新基建”产业不同部门的经济效应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基建”制造产业前向关联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美国“新基建”制造产业长期支持着制造业的发展,更倾向于终端消费性产业,并向最终初级品型产业转变。中国“新基建”制造产业产品中间属性极强,属于“双高”的中间制品型产业,可作为主导产业,但其产品主要分配给自身;中美“新基建”服务产业关联均集中在第三产业,而美国“新基建”服务产业与信息知识密集型产业关联较强,属于中间初级品型产业,中国“新基建”服务产业对传统制造业依赖更大,属于最终初级品型产业。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政策引导、内部融合、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和论证,近期推出“一区四园”规划。新规划由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中关村雁栖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大部分组成,明确指出了雁栖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台湾产业外移与"产业空洞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兆慧 《亚太经济》2006,(5):102-105,120
本文认为应根据不同阶段产业外移遵从的理论依据及与台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来探讨“产业空洞化”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后,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量外移,其理论基础是供应链管理模式。高科技产业外移存在“新产业空洞化”的隐忧,但产业外移不等于“产业空洞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乡镇》2011,(6):61-62
海淀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并钇学府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133.06平办公里,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她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6.
一、开发区是目前专业园发展最为集中的区域。而专业园也已成为开发区推动产业集群和细分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手段。 这些专业园具有以下特点:在行业上,多数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显示、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同时,以研发、设计、总部运营、后台服务等环节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园也在不断出现,如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国家级高新区以专业园为重要载体,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和细分产业发展。另外,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也是产业组织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本文中我们也将其认定为专业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战略新兴产业点亮产业升级新实践。天安门向南50公里,一座历经十年发展的古安产业新城,近期又有全新动作。5月17日,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举行了开园及签约仪式。该园将通过与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先进企业和机构合作,整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要素,建立孵化加速体系,构筑完整的生物医药研发生态,从而实现以孵化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当地整体产业升  相似文献   

8.
《首都经济》2009,(2):81-81
日前.在以。文化创意与服务贸易”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荣获“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大奖。石景山科技园作为CRD发展动力引擎.在短短的两年发展过程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在扶植、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上.发挥了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形成了以数字娱乐为先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的喜人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9.
《浙江经济》2015,(4):1
浙江金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胆创新、小心试错。在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之下,“创新”二字将是金融业发展的最核心动力聚焦七大产业,培育发展亮点,是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基调。无处不在的金融产业,无疑是这七大产业中最具创新潜力、最易发掘亮点的核心产业。金融产业作为七大产业之一,不仅是浙江经济尽快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抓手,且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金融业发展好了,将会顺势“浇灌”其他产业,进一步加速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在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0.
王文进  葛鹏 《世界经济研究》2024,(2):93-104+13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诸多难点问题,距离新发展格局要求仍存在差距,产业数字金融的出现为破解相关难题带来契机。作为一种数字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融合而产生的新型金融生态,产业数字金融直接面向产业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覆盖产业所有节点,具有生态性、普惠性、融合性和数字化等特点,通过发挥靶向效应、“蒲公英”效应、资源优化效应和网络效应,能够打破空间限制、促进要素流动、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风控水平,实现畅通产业循环、引领创造新需求、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发展目标,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章认为,鉴于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现状,需沿着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改造数字基础设施、升级金融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应用研究、扩大宣传推广等策略,加快推进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壮大,进一步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科技产业聚集地,科技园对郊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众多的科技园中,地处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一个非常符合郊区环境特色的潜力巨大的园区。近日,借这里举办别具特色的招商会(俗称“三三会”)之机.记者采访了园区管理者和部分企业。  相似文献   

12.
台湾“工研院”成立已有35周年。每年在院庆时,都要针对院内各项技术在研发创新或对产业升级与促进新产业成果方面,选出年度最杰出表现的技术项目,颁发“杰出研究奖”、“成果贡献奖”及“推广服务奖”。  相似文献   

13.
李焱 《首都经济》2006,(12):69-70
8月4日,石景山区在万商花园酒店隆重举行“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授牌暨“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委会”揭牌仪式,石景山区规划出的3.45平方公里面积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第八园正式纳入中关村。石景山园90%左右的土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这一片新兴的处女地将为数码娱乐产业等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独特的公共服务保障和技术支持系统。未来的石景山园都有哪些具体的发展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元涛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4.
新56省道文成段沿线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产业功能应定位为“四大中心”:综合产业服务区、工业产业转移基地、生态旅游集散中心、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园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发展阶段,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嘉兴市秀洲区在这一轮产业竞争中能否有所作为,主要取决于能否实现区域特色规模产业在产业总量和产业层次上的新突破。发展区域特色规模产业要立足“小企业、大集聚;小产品,大产业”的战略,立足秀洲区现有的产业比较优势,实施“双轮”驱动,全办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两项基础工作。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扩张推进区域集聚。要结合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基础,从有利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全区五大产业集聚发展作出优化布  相似文献   

16.
在日前举行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有专家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产业:环境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节能降耗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产业;服务经济;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推动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新媒体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北京市认定的南城唯一的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家广电总局认定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电视节目制作基地以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授予的唯一的国字头基地“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基地”的  相似文献   

18.
《首都经济》2011,(2):84-86
1月25日,“中国(大兴)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兴隆重举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等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中国(大兴)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将以落实“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为主线,以提升设计能力和设计成果产业化能力为核心,加快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区五园”的产业布局,一区即亦庄电子产品设计区;五园即西红门展示交易设计园、工程咨询设计园、博洛尼都市工业设计园、大兴经济开发区新媒体园及北普陀设计总部园。  相似文献   

19.
界首市再生资源产业已由“老三点”,即环保治理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热点、媒体关注的焦点,转变成为“新三点”,即循环经济的试点,产业集聚的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首都经济》2004,(3):47-47
被喻为“钻石般产业”的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日渐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自加入WTO后,制药行业研发的瓶颈现象越发明显。建科技园区,集一大批国家医药行业的研发机构,配合相应的生产企业,尽快使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立足于国际市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也是北京高科技“248”的重大工程之一。自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