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兴安 《活力》2006,(11):29-29
乡风是农民长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具体反映,是在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而不断完善。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反映,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文明乡风的塑造者。建设农村文明乡风,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本质、最核心内容,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繁荣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2.
王刚 《审计文汇》2006,(8):3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阐述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规划,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这是继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任务以后,将新农村建设确定为全国人民新时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刘静 《乡镇论坛》2014,(32):32-3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缺乏根本支撑。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为建设新农村同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势在必行。明确培训方向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4.
陈哲峰 《活力》2008,(2):37-38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系着亿万农民利益的世纪工程,由于建设范围广、内容庞大、建设时期长,既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又要看到建设的困难度;既要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解决好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到国家财政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此,必须充分调动中央和各级政府、农民和工商企业几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标准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愿望,通过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双方的积极参与,发挥农民的主要作用,建立健全双方面利益表达机制,农民通过合理途径和正当的方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使政府在满足大众愿望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主体性含义及建设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贵在“建设”,政府的投入起着先导和主导作用,要高度重视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充分发挥县乡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引入股份制、合作制、招投标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从而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此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个月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讨论很多,但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上仍有很大的意见分歧。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好几个关系。一、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当然,在此对农民应做广义理解,它并非仅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但是,从国内外农村发展的经验和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今后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遭到侵蚀或变相剥夺的现象可能也不鲜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需求得不到尊重,甚至将政府…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政府是“掌舵人”,是大政方针的提出者和制定者。具体而言,政府应将精力主要放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上,放在引导、支持和服务农民群众上;在对农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外,更注重激发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但绝不能包办一切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关乎自己家园建设的问题上,农民最有发言权。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中来,并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环节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一把钥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舒婕 《活力》2010,(8):331-331
一、群众文化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单纯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研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宁波市象山县政府初定于2015年11月或1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共同举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单位征集论文,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一个“新”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其总体目标。从全国和甘肃省看,新农村建设搞得姆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企业责任重大,作用更为显著。我们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培育环境整洁的新型小城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法制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要进行法制宣传创新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三个创新性的建议:一是宣传形式上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二是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载体,三是法制宣传资料进农家。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宣传教育,更呼唤法制宣传创新。  相似文献   

16.
金光春  季颖 《价值工程》2012,31(26):271-272
通过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内生动力,是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包括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体系、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政产学研合作科技普及推广体系、政产学研合作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政产学研合作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相似文献   

17.
一、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新型农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冯飞龙 《价值工程》2011,30(5):211-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针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依据和路径,提出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保护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等举措,以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处。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须重视农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始终是主要的建设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教育既是造就新型农民、实现新农村建设最终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也是农民这一群体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自1970年4月起,以韩国政府为主导倡议的新村运动正武启动。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新村运动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工农差距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陕西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解决“三农”问题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创建起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二是根据农民的迫切需求,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三是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四是整合现有的支农资金,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投入机制。五是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指导功能,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