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不足,美国遭受重创.为了挽救美国经济,美国政府对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发展近来屡现波折,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争取主动性和更多话语权,推动中美关系向更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兴趣在于界定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问题并由此而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受到原始资料的限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很不一样,甚至对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套资料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正如马若孟(Ramon Myers)指出:他和黄宗智(Philip Huang)及杜赞奇(Prasenjit Duara)都利用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0-1940年代在中国农村所做的调查资料对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做了研究。在他1970年出版了《中国农民经济》一书后,美国学术界对其做了否定的批评,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过多地使用了日本人的资料;而黄宗智和杜赞奇在1980年《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华北农村的文化、权力和国家》中得出与马若孟南辕北辙的结论后,学术界却称赞他们的见解新疑独到。到了1990年代,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又认为马若孟对史料的运用是准确的。这些研究结论的不同和学术界的反复恰恰表达了美国学者对历史资料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农业经济和中国革命的重新理解,以及他们意识形态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余志权  夏仕 《特区经济》2011,(9):110-111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总量的持续扩大,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美国几届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上向中国不断施加压力,为此,中美双方的分歧、协商、合作一直存在。本文将阐述汇率政策上的磋商与合作对两国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及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作用,并分析汇率问题对中美关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越来越引起美国学界的注意,因为中国人的利益与美国人的利益越来越息息相关。但是,美国学界始终存在着异样的声音,炮制和鼓吹各种形形色色的所谓中国经济威胁论论调。按照他们鼓吹的内容,可以将其细分为中国制造威胁论中国贸易威胁论中国资本威胁论人民币汇率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等论调。  相似文献   

5.
6.
作为全球最大发达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发挥着重要影响,两国在直接投资领域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全球资本流动新的动向和特点。但是,两国彼此之间的直接投资,却由于产业结构、经济体制、政策导向等因素而显现出种种的不对称性,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我们应积极研究对策,促进中美双向直接投资渠道的顺利通畅。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四任总统先后对美国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虽然这种调整仍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但其呈现的调整趋势已然有轨迹可寻:一是核武器的实战作用在逐步下降,二是核武器的打击对象从固定明确转向灵活模糊,三是核力量建设从旧三位一体向新三位一体发展,四是防扩散在核政策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透过美国核政策不断的调整演变,可以发现其不变的四个基本原则:绝对优势原则、领导主导原则、灵活选择原则和核先发制人原则。由于冷战后美国核政策调整的趋势和原则深刻地体现美国自身安全利益考量的本位立场,而这一立场与国际防扩散目标存在难以调和的龃龉。美国在国际社会不断强化防扩散机制、提出无核世界的主张、倡导裁减核武器等一系列举措,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防扩散和反核运动起到推动作用,但其核政策对国际安全环境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使国际社会安全感普遍下降,使无核世界的目标遥不可及,最终也会使美国难以摆脱恐怖主义与核武器扩散相结合的安全梦魇。  相似文献   

8.
尽管第三世界并非是美国安全战略的重点,但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以及难民潮等因素仍然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冷战后美国先后卷入的几次地区冲突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美国对第三世界战略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从依赖外援自力更生》一文中对中国技术引进中自力更生方针做了一定评价.认为.这种方针尽管不尽完善.但却使中国的经验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模式.中国的自力更生方针包括以下内容:一、进口上的轻度依赖.中国的进口依赖指数.与其他大国相比是很低的.二、贸易上的合作面不能过于集中.中国贸易伙伴的数量和国别自1960年以后已逐步增加.三、财政上的轻度依赖。  相似文献   

10.
刘月乔 《魅力中国》2013,(28):37-38
20世纪八十年代束。持续四十年的美苏对峙趋向缓和。以反对苏联扩张为基础的中荧战略合作失去了动力。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的改变了我国的外交方针原则和对美政策。对蔓政策在坚持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形势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促使中美两国关系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仅从冷战后中美关系中发生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如1989年“六四事件”、1995年李登辉访荧筝事件,分析中国的对美政策。重点探讨奥巴马时期我图的对美政策。  相似文献   

11.
张千慧 《改革与开放》2014,(5):29-29,86
本文在简要的论述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原因中的美国霸权战略因素。另外,美国依托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无形之中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与走向,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美国霸权战略政策对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1990年美苏冷战结束,美国经济进入和平转向时期,布什政府推行缩减预算赤字的政策,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刺激投资和活跃房地产。根据美国几家权威预测机构的资料,可以估算出1990~1994年美国经济的潜在产出年增长率将为2~3%,而且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恶化的现象。出于政策计划的考虑,潜在产出增长预测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因为它既能包括目前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可预测的影响,又能将其他不确定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本文试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和其可信程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美国对自己的后院——拉美地区也采取不同以往的政策,开始更多地顾及拉美的利益诉求,采取更为实际和“软性”的策略,加强与拉美地区各个国家的关系,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4.
<正>194年9月,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内部调整和精心策划,美国新的对台政策终于出笼。这是美台“断交“15年来,美国第一次正式调整对台政策,调整面如此之广、调整幅度如此之大都是历届政府少见的,它使美台实质关系明显升级。下面,我们可以对这次美国对台湾政策调整的深刻背景作一透析。  相似文献   

15.
薛薇 《魅力中国》2010,(26):111-111
越南战争带来了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这场战争既是越南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的战争,同时也是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的角逐。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战略由同时对抗苏美两国转变为“联美抗苏”,而美国也给予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调整了对中的外交政策,最终实现了中关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张颖 《特区经济》2007,221(6):167-170
本文回顾1960~1969年间出生的20位青年学者,分析其对中国旅游研究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并对中国旅游学术界未来的发展提出希望。  相似文献   

17.
从冷战后美国贸易战略运行的轨迹来看,其主导方向仍是全球贸易自由化。这一导向主要从三条战线上展开:一是经营开放式地区主义,把自由贸易区作为通向全球自由贸易的铺路石;二是软硬兼施,打破乌拉圭回合谈判僵局,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谈判进展;三是在双边行动中按照美国贸易开放标准,强硬“提升”对方贸易自由化纯度。美国政府之所以在紧张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坚持主导全球贸易自由化,主要在于全球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整体战略。从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看,美国贸易战略这一导向难以改变。它将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对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旨在解决第一次朝核危机的《美朝核框架协议》签署以来,美国对朝鲜提供了大量能源援助。截止到2003年底,在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框架内,美国政府共向朝鲜提供了价值4亿多美元的能源援助。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后,美国又在六方会谈框架内对朝提供了20万吨重油,为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了180万美元的人员、技术与设备支持。本文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对朝能源援助的起始动因、描述了美国对朝鲜的能源援助进程并预测了未来美国对朝能源援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韩敏 《魅力中国》2014,(11):399-399
冷战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转移,东北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东北亚也就构成了美国全球战略中亚太战略的核心。鉴于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性,美国逐步调整其东北亚安全战略,在东北亚确立了霸权均势战略。  相似文献   

20.
过去西方研究国民党与资本家关系的学者们多数只谈政府与商界的亲密联盟,以及上海资本家对南京政府的影响,而很少提到1927年蒋介石到上海后即以筹措军费为名对工商界进行有组织的敲诈勒索等镇压行动。少数人则把上述事件看作为国民党向商人们索取为其镇压工人的报酬。但近年来,美国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国民党剥夺工商界政治影响的第一步,接着就从经济上摧毁他们。如易劳逸(Lloyd E.Eastman)在《一次失败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年》(The Abortive Revolution: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