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安置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移民故土难移情节严重,地处秦巴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贫乏,安置容量不足,移民安置成为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部分。本文阐述了长期补偿安置方式的优点及风险,根据引汉济渭工程移民特点,分析实施长期补偿安置的必要性及预期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萍 《陕西水利》2016,(5):15-17
本文从引汉济渭工程实际出发,针对移民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管好用好移民安置资金、确保移民资金安全有效运行,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引汉济渭工程移民资金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当前,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这不利于维持和改善调水区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供水水量和水质的长期稳定.而调水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文章在分析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方...  相似文献   

4.
杨宁 《陕西水利》2013,(1):55-56
本文针对引汉济渭工程运行与调度这一复杂的科学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试图在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形成更加成熟、准确和有效的工程运行与调度的思路和方法,为引汉济渭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调水到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将从根本上改变陕西水资源配置格局,促进陕南关中水资源互连互通,如何解决引汉济渭不均匀供水过程一直是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分析引汉济渭不均匀供水过程的基础上,对比引嘉济汉在无调节及有支线双庙崖水库调节下补水引汉济渭对不均匀供水过程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引嘉济汉补水引汉济渭后不均匀供水过程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引汉济渭工程是为解决陕西渭河地区水资源紧缺而提出的区域性调水工程。现阶段,渭河存在着诸如水量不足、污染严重、下游淤积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该工程对于渭河的治理,关中地区缺水问题以及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工程的实施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汉江中下游用水及水资源保护问题。针对问题,引江济汉补偿性工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因调水而引起的汉江水量缺乏的问题,远期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敏 《陕西水利》2021,(9):235-236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家十三五启动建设的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线路覆盖面积广,受益群众多.宣传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带来,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分析引汉济渭工程宣传的现状,提出宣传工作受众定位、...  相似文献   

8.
葛雁 《陕西水利》2016,(4):13-16
本文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黄池沟分水点、输配水工程各市县受水点为水价测算对象,依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阐述了水价的确定原则、水价构成、测算方法,按照全成本法初步测算了引汉济渭工程水价,估算了用户终端水价,并分析了影响水价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为政府制定引汉济渭工程供水价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滔 《陕西水利》2016,(6):18-20
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移民安置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政治问题,近年来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引汉济渭工程水库移民多样性组合安置方式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晓燕 《陕西水利》2012,(6):107-108
本文结合引汉济渭工程两个重要的水利枢纽施工温控防裂与施工管理实际,综合分析论证了引汉济渭工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或拱坝,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期的温控防裂与施工质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工程大坝温控防裂与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为引汉济渭工程水利枢纽施工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河口水库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容量限制等制约因素导致的移民生产安置落实存在困难的问题,结合水库淹没损失、剩余可利用资源情况及所在区域的现实情况分析,提出三河口水库区移民安置组合方式,其实施后三河口水库移民的生产安置可以得到落实,对破解当前三河口水库生产安置存在的困难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引水隧洞突涌水问题是制约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横穿椒溪河段的典型区段突涌水问题,采用ADINA软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计算不同工况下该区段的地下水位、流速矢量、涌水量等。结果表明:断层位置受开挖扰动影响较大,出现了集中渗漏,因此在断层位置极易形成渗漏通道,发生突涌水。  相似文献   

13.
以引汉济渭水权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引汉济渭水权与黄河水权置换是否有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问题。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的实质是从汉江流域调水补充渭河后使黄河水资源总量增加,把陕西省的渭河取水指标置换给陕北地区,增加该地区黄河取水指标。通过黄河水权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实现引汉济渭水权与黄河水权的置换。引汉济渭水权置换管理制度既是引汉济渭后陕北地区增加黄河用水量的依据,又是两个水权实行置换的依据,也是两个水权实施置换的指导规范。  相似文献   

14.
黄会勇  张娜  万蕙  李波  曾思栋 《人民长江》2018,49(18):15-19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其引水规模的确定涉及到长江三峡水库水源区、汉江流域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等,具有分析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边界条件复杂等特点。在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2030年水平年需水量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型,通过长系列水资源联合调节计算的方式来确定引江补汉工程的引水规模,并对各个方案的引水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调水工程的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关中地区的供水水厂为对象,充分考虑再生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引汉济渭水等多水源联合调度,构建了引汉济渭受水区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型,进行了长系列供需平衡优化分析,并分析了不同调蓄水库组合参与调度对各水厂供需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调蓄水库与水资源优化调度协同进行时,调蓄水库的库容较位置的作用更大,可使弃水率大幅降低,供水保证率增大、最小供需比增大。  相似文献   

16.
引汉济渭工程黄三段深埋长输水隧洞岩性复杂多变,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为深入分析黄三段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地下水同位素综合示踪探测手段,对黄三隧洞沿线钻孔、大坪隧道、良心河、沙坪河等区域进行现场测试及取样室内分析。通过对温度、电导、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地下水流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水文地质测绘、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对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力联系及连通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黄三隧洞南部和中部存在富水带,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围岩可划分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贫水区,分别占隧洞全长的7.9%、15.4%、76.7%;实际揭露涌水量与原设计预测情况一致,验证了同位素综合示踪探测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引汉济渭工程岭南(秦岭南部)TBM施工段为反坡施工,隧洞突涌水全部通过大功率水泵逐级抽排至洞外。受排水设施布设、隧洞空间、电力供应、工程投资等因素影响,以及TBM掘进段和施工支洞长度均较长的客观条件,突涌水对施工的干扰、影响尤为巨大,特别是较大集中突涌水,对人员、设备安全会造成极大威胁。为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TBM掘进正常进行,针对该施工段突涌水处理制定了"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的原则,采取常规双液浆堵水注浆和特殊材料堵水注浆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涌水点进行封堵。结果表明,在8个涌水量大、涌水点集中的段落进行堵水注浆,涌水段落实际封堵率超过了99%,满足事先制定的封堵标准。该方法可为同类工程TBM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引江济汉工程的主要设计特点和关键技术,介绍了三峡水库、泥沙及钉螺、高地下水等问题对工程的影响及处理措施;阐述了引江济汉渠道进出口段的设计要点、渠道的引水方式及超大型的平板防洪闸等;介绍了渠道与拾桥河交叉时采用的平立交结合的独特布置及拾桥河枢纽功能的特点以及拾桥河左岸节制闸超大型平面弧形闸门技术;分析了膨胀土改性两种工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引江济汉工程现场试验,提出了改性土"路拌法"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政府在21世纪初叶重点推动建设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难度大,影响因素多.工程建设必将面临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难题,现从控制测量、深埋超长隧洞、水库枢纽、泵站与电站、水资源配置、工程调度、移民及经济风险七个方面对该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民黄河》2015,(5):55-57
引汉济渭水权置换属跨区域、跨河段的水权置换问题,根据受水区、置换区的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水权置换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丰枯问题,研究黄河流域、渭河流域、汉江流域的径流量丰枯特征。通过计算绘制了丰枯差异频率图,从物理机制上提出了丰枯差异补偿计算方法,解决了调入区的水资源配置问题,并协调了调入水量不均匀过程和工业用水均匀过程。该方法符合区域及河段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用于跨流域调水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