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外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但采取的政策和导致的后果却不尽相同。文章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样本:对外资完全开放的美国;以外债为主井抵制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日本;以引进直接投资方式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但有诸多限制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从多个方面对这些国家采取的防范外资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政策作一比较分析,并从以上几个国家利用外资和防范外资经济风险的过程中得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引进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引进外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效应,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引进外资可以促进东道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保障和巩固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如果东道国对外来投资不加限制,外来投资就很容易形成垄断,从而妨碍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本文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和日本)作为样本,从多个方面对这些国家采取的防范外资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政策作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贾颖 《特区经济》2011,(2):270-271
本文结合历史和现实、运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方法,探讨吸引外国资本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的联系以及其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适当控制外资和合理进行对外投资以适应经济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4.
引进外资是战后各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然而,日本却被称做是最后一个不靠外资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战后虽然日本也通过出让股份、接受贷款、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和同外国技术合作等形式引进了部份外资,弥补了内部资本积累的不足,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在资本自由化方面有很多独自的特点。战后日本引进外资的政策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 1.严选制度。根据1950年日本政府所制定的“外资法”,对于希望引进的外资采取个别审查的严选制度。选择的标准是:①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者;②直接投资对于重要产业或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对日本经济的复兴有不良影响者不得引进、基于上述几项标准,即对日本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经历了一个政策逐渐成熟、数量由少到多、效率不断提高的阶段.中国和印度两国选择了相似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经济以及国家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在中国和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差异比较中,我国应充分借鉴印度吸收利用外资的经验,采取科学的对策,使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鼓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法案。但是,许多两党国会议员仍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方面的顾虑,对来自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忧虑重重。这类忧虑纯属庸人自扰,采取歧视性政策以限制这类投资更是馊主意。  相似文献   

7.
外资并购是FDI(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的FDI,并购是外国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都是具有战略意图的,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深刻。因此,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改革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国家如何从宏观层面引导、规范、调控外资并购,企业如何从微观层面上具体应对外资的进入,从而使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产生良性影响,等等,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对策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能力是指一国政府为达到预定目标而执行政策的能力。区别于多数既有研究基于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维度的研究路径,作者从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维度出发,认为新投资者的加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外部选项和更为丰富的政策操作空间,使其可以利用议程设置权力和扩大广义赢集的方式实现自身偏好,从而提升本国国家能力。通过利用欧几里得式空间模型,基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构造外资来源国多元化指数并采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数据,上述观点得到了验证。最不发达国家的外资多元化对其国家能力产生正向边际效应的条件更苛刻,因为这些国家在面对外国投资者时议价能力较弱。中东和北非国家是例外,这可能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有关。自然资源要素吸引了多元的外国投资者,但该地区部分“食利国家”并未将其投资于国家能力建设。考察外资来源国多元化程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能力的影响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能力的来源提供了新解释,并为研究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内政治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外资投资措施是指资本输入国及其政府为贯彻本国的外资政策,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所采取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WTO法律框架下所限制和禁止的投资措施,包括限制性投资措施和鼓励性投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的崛起是世人瞩目的。毋庸置疑,外国资本和技术在医治战争重创的日本经济、创造“日本奇迹”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据1990年日本财政统计,外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总额已达184亿美元,共有外资企业5959家。其中美国独占鳌头,占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一半以上,英国位居第二。但是,日本的资本输出与其资本输入相比是极不对称的。海外直接投资高达3108.8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方面,日本直至今日才渐趋开放和自由化。日本政府善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不同的国情国力制定相应的外资政策,并辅之以一整套完备的外资立法。本文拟从剖析日本外资立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入手,阐明其外资立法的特色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开放"是体现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开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有利于维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但也存在监管问题。开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关键是规划好实验室开放的目标和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4、2009、2014和2019年的30个省份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产业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水平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上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且随年份增加不断加强,并具有较小的区域性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倾向于失调且随年份增加稍有加剧的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在地理空间上大致呈现“自东向西,梯形递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旅游者消遣和审美的对象,城市优美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方面做好文章。以苏州为例,探讨休闲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爽  刘文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8-136
发挥城市现代化作用,高质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与测度;利用ArcGIS10.8对测度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基于Robust模型探究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整体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增-降-增”式趋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到优质耦合协调;(2)各地市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协调特征变化较大,至2019年仅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发展;(3)城市化水平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城市文明要素、环境治理要素、人口就业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产业结构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保险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华东经济管理》2001,15(6):111-1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休闲餐饮业已悄然兴起。本文分析了休闲餐饮业产生的背景 ,指出了当前人们对休闲餐饮业的认识误区 ,最后提出了休闲餐饮业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影响党政干部自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观念薄弱、价值观念偏斜、意志力薄弱、道德素质低下等方面。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落后,监督制度力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深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措施、加强日常监督、净化用人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与科技相契的困境与破解的逻辑厘定,有利于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回到协同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初衷。厘清生态与科技相契之困的生态危机的表征,分析生态与科技相契之困的科技理与生态理性关联缺失的缘由,论述生态与科技相契之困的人与自然共进本质的破解之道。这为回应生态与科技共同发展是"悖论"的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切入点,也给人类摆脱兼顾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诸多困境提供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教产业化的发展,以各个大学为载体的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各地纷纷通过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来集聚各类教育资源,以此构建区域产业基础,并希望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兼有公益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再加上各类大学城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在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做法经验,主要包括采取“三方合作共建”的模式,依托各方的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国际合作,组建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等,从而为广东其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江文  姚亮 《理论观察》2005,(5):83-84
名誉权与隐私权都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名誉权与隐私权各自的重要意义和二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建立名誉权与隐私权界限的合理划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