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亮 《广东经济》2013,(12):24-26
今年7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通过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发展。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业务创新应当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近年来,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理财等金融业务如火如荼,成为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备受关注。但我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所发挥的作用仍不充分。银行业投行相较于券商投行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融资租赁这一新型的投融资工具在我省的规模小且力量弱,理财业务投资取向有所偏离,须加以规范和合理引导。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应注重发展此类金融新业务,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经济加快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2,(1)
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经济动能转换关键期,建设完善资本市场、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实现路径为切入点,剖析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并通过对海外成熟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分析,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最后对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结构性失衡集中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当前再依靠大规模投资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进行增量调整,即实施技术改造,进而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提升企业生产率、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实施,需要政府从财税、融资等多方面鼓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市场也在该体制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不断融资,企业采取了多种融资方式,这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大量的融资企业带来了诸多困扰,而且对我国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文章从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入手,分析了在资本市场融资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优化国内融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目的。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但虚拟经济又具有独立性。虚拟经济具有寄生性、规范性、复杂性、高风险性,使得虚拟经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扩张发展,过度膨胀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作用。因此要引导、规范、适度地发展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良好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逻辑分析和前期实证研究的总结,提出以下观点:(1)实体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其根本路径是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2)因为具有高风险、长周期,以及公共品等特征,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应对多种挑战,既要通过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来维护较稳定的收益预期,也要通过制度安排或政策干预来解决包括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3)推动科技创新需要以下条件:透明、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普适性程度更高的财税激励政策;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基础上的金融创新。这些条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证券业是虚拟经济的代表性产业,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证券业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当然,证券业也会对实体产业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8.
当前嘉兴实体经济发展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财务管理对促进嘉兴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构建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与民间资金的有效对接机制,加快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本市场吸收实体经济通胀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资本市场在扩张中因为现金资产的流入而起到了吸收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也会因为大量吸收现金、压抑实体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促进通胀,两者的综合效果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通货膨胀的净作用.本文建立并计算吸收通胀净能力指数以量化该净作用,发现国债市场表现出促进通胀、股票和基金市场表现出吸收通胀压力的净作用,而期货市场和资本市场整体对货币供给的不显著则反映了"股经背离"和金融脱媒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中国经济运行也面临下行压力,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了当务之急,它不但是稳增长的需要,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本文针对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和分析与之相应的税收调节政策,并提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一个与世界GDP第二相称的现代资本市场,恢复资本市场正向"晴雨表"功能,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抗通货膨胀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解决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尽快建立平准基金,将资本市场不对称交易制度改为对称的交易制度,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严格退市制度和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虚拟化程度正在急剧加深。因此,构建了一个综合的价格指数,定义为“虚拟经济指数”。它既体现了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又能从总体上反映虚拟资产价格。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轨迹呈现各自的独立性、二者的动态不一致性,可以用“分离”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国内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论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并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结构调整——兼评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巴曙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赢余部门和短缺部门的并存是普遍存在的常态。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其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一致的。资金短缺部门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时,会签订贷款合约,这可以视为资金短...  相似文献   

15.
从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期起,大城市的房价以惊人的速度上涨,股市也走出一波大牛行情,这些现象导致货币资本纷纷撤离实体经济转入虚拟经济。随后2008年美国的金融风暴、2009—2010年爆发的欧债危机,使从事出口业务的一些民营企业受国际市场萧条的影响,在实体经济中难以生存下去,把资金从企业撤离,使企业空心化的问题更加加剧。如果政府听之任之,不采取有效的对策,中国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因此,文章通过分析资金退出实体经济的原因、后果来提出一些对策或建议来促使我国实体经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赵晏 《经济师》2020,(2):118-1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文章从双管齐下普惠民生、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体制优化流程和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四个方面,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引导资源配置到有效率的部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结合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与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主  相似文献   

18.
如何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防止"脱实向虚"、过度发展是当前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调研情况看,虽然近年来银行业转型取得诸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资金脱实向虚,金融过度发展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转型本身再次面临同质化挑战;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变化,表内非信贷资产和新型表外业务快速增长,负债稳定性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上升;股东回报要求依然偏高,激励机制短期化;部分金融创新偏离方向。应在厘清上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校正银行业转型方向;完善银行业绩效考核体系,为让利实体经济提供余地;回归"三性"原则和"三铁"要求;加强风险监管;引导金融创新;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蒋俊 《当代经济》2016,(16):11-13
中国步入负利率时代,站在长期的角度来说,负利率的增长会抑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加剧社会不稳定情绪,不利于社会安定,但从短期的角度来说,负利率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所改善,是实体经济融资的催化剂.本文从短期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社会融资规模的次级数据分析负利率与实体经济融资之间的变动关系,然后通过经济原理提出负利率状态下的融资渠道,最后给出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资产证券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虚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性大大加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最大特点。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会更快,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