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初年到汉武帝亲政之前的近70年间,黄老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辅之以儒、法,为政之道讲求与民休息、务在宽厚、刑罚大省;第二阶段,从汉武帝起,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强化中央集权,法律指导思想转变为以儒为主,礼法并用.此后这一法律思想得到沿用,并巩固、深化.  相似文献   

2.
<管子>提出了"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的财政总原则和轻重论思想,主张国家运用商品市场方式以增加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做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实现富国裕民,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强调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性,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古代和近代的民本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吸取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教训。由于所处时代和其内在的阶级属性,使得民本思想具有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维护封建统治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在立足于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摒弃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4.
一、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多样性中得到的启示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法中的社会教育法,其中第一条提到,灌输儒家政治思想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一方面是,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利用课堂系统灌输儒家思想;另一方面,采用编写启蒙读物等普及手段,对民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导向.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等编成故事、格言、话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灌输.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精髓中,与人为善的仁爱观、义然后取的义利观、诚信无欺的立世观等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是我们塑造大学生新型人格、加强和谐班级建设的宝贵资源.在高校通过邀请专家做儒家思想专题讲座.鼓励学生阅读儒家经典和文学名著,在班级组织开展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主题班会和教师践行儒家思想传统美德等形式来传播儒家思想,推进高校和谐班级建设,以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0,(18):227-228
在国家乃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德治都是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孔子第一个对德治思想进行完整准确阐 释并影响后世二千余年.孔子的德治思想建构于"仁"与"礼"的基础上.考察孔子德治思想之于现世的影响,不难得知,现在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双峰并峙仍然是为国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信用观与当代企业管理之借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对比分析了儒家思想中孔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孟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法家韩非子以“刑德”为核心的非对称信用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透过中国当代企业信用危机的现象,分析了其中信用结构失衡的本质,并借鉴古代信用思想,提出重建当代企业信用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新的道德理念与之相适应,才能避免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道德错位.而把握并正确认识"经济"与"道德"的辨证关系,其切入点是做到"三个协同",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内涵是财富共享.这种思想肇始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实践于西周初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系统阐发,最终由汉代的董仲舒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共享的标准有所不同,但保障平民百姓的基本生活,维持"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则是其中不变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对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人们积极弘扬的传统德性之一,朱熹也十分注重"孝"观念.朱熹认为"孝"是"理"的分殊,"孝"与"仁"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朱熹关于"孝"德性伦理思想的讨论还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孝"的行为上面,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父子相隐"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做出了自己的阐释与发挥.  相似文献   

13.
会计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一样,有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就可以通过这种道德的力量,去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从而就能产生具有那种为崇高理想去战斗、去拼搏、去克服困难、去赢得胜利的巨大力量.本人就"加速会计道德建设"谈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力最深远的教育家、 学者,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朱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主张,这些主张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稳定政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避免了社会的动荡.然而,在朱熹的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朱子读书法.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朱子读书法的内涵,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客观评价它的时代价值;同时依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简要分析朱子读书法对其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宋伟 《江南论坛》2011,(11):58-59
孔子和荀子是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音乐思想上,二人都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和道德训诫,构成了中国儒家音乐思想重视教化作用的共性特征。一方面,苟子的音乐观点直接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生活时代背景、哲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又使得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思想观念,从而完成了对孔子音乐教化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界大多认为"贾而好儒"是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特色之一.然而,在同时期的江浙、山西、广东,以及陕西、江西等地的地域商人中,这种"贾而好儒"的习性也甚为流传.事实表明"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的特色,而是较为普遍的存在于明清时期的一般商人群体之中.明清商人较为普遍的"贾而好儒"是当时的文化经济环境及明清商人的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某些儒家观念对于商人集团的羁绊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是古人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符合伦理与否的标准。文章分析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内涵,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现代市场营销伦理,在分析我国现代市场营销伦理缺失的基础上,对其伦理失范行为进行了探讨,并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借鉴,对现代我国市场营销伦理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8.
崔寅 《经济研究导刊》2010,(17):189-1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道德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界依旧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同时又有启蒙精神的萌芽.由于中国当时的经济依旧是小农思想主导的自然经济,启蒙精神并没有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而是在历史潮流中潜存下来,并在中国近代戊戌时期得到全面的启动.对船山《周易》乾卦诠释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船山的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启蒙精神,其儒家思想是融入启蒙精神的儒家思想.这一启蒙精神,是在中国明清之际话语系统的中的启蒙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启蒙精神,并不能通过其自身的发展,而形成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学而优则仕"是隋唐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价值诉求。然而,明清晋商却断然提出"秀才学生意——改邪归正",令"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学而优则贾"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知识与经济的内在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契合统一,使得明清晋商能够"用儒意以通积贮之理",最终执商界之牛耳,在获得道德肯定的同时创造了商业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