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名号是专制集权统治的根本,从制度上确保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与"世变"相适应的、"顺时俗"的一大创举。历代史家从《史记》的行文结构、文字风格以及对皇帝名号的评议等方面,对秦始皇"议帝号"诏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通过对秦汉时代诏书格式的总结归纳可知,"议帝号"诏末尾的"制曰可"并非衍文。目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议帝号"诏的原貌,应当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边塞长歌》部分解说词与史实严重不符,解读有误。"魂顾直道,尸游九原"的决策人不是秦始皇,更不是秦始皇"了不起"的策略;辒凉车上拉的是"鲍鱼",而不是"臭鱼烂虾";"秦始皇誓言要走一次他亲自策划的秦直道"系推测之词。秦二世携死了的秦始皇"尸游九原",是赵高策动的沙丘政变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值得称颂,其既是秦始皇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帝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有记载:新代王莽:"自认黄帝后裔","称黄虞之后","事事袭周礼","依讬周官","每事仿古","好法古","依古","深信纤纬,忌讳最多"诸语.历来泉界尚有"王莽是第一造钱能手",誉称"钱绝".且"好更币制","特好异",又有:"莽之更张汉制,皆貌为依古,实则好异"等说.新代不足二十年,多次改革币制.空前绝后的"宝货制",五物六名,廿八品.(图一)有人说"倒退",也有说"超前",即得即失,褒贬不一.(注2)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的"黄帝史观",在血缘、文化、"治统"和"关中文明一元论"四层含义上,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共同祖先,对维护中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科学上也有偏误。《史记》关于"黄帝铸铜鼎于荆山"的记载,虽被镶嵌在黄帝史观背景上,未可全信,但荆山作为"黄帝铸铜地",却被考古所证实。《史记》在汉武帝"为鼎而狂"时,根据民间传说写下的这一笔,也是记录黄帝在西安荆山铸铜事件的信史。从《史记》其他记载看,作为黄帝"铸铜地"的西安,其实就是黄帝"都邑",故西安的古都城史应被提前至始于黄帝时期,至今当在五千年以上。  相似文献   

5.
"举一明三"是方以智在《东西均》中提出的应对世界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论的立论依据是"一而二","二而一",内涵实质是"统"贯"随"、"泯"。在《东西均》中,方以智对这种方法作了多方运用。"举一明三"的方法论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代前人所留下的古籍,记录了祖先们的卓越思想与作为,本文仅对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的理财思想作一探讨。《史记-货殖列传》汇集了汉代以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关理财方面的论述以及人物事迹,其中蕴涵了卓越的理财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古人对"理"财的认识、古人对财富的追求、理财过程中的用人之道、古之理财者所具备的各项素质以及理财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多次论及"秦始皇",从社会经济、政治用人、现实战争及法治实践等方面,对其暴虐之政进行严厉批判。着眼于治术、治道及君道,《淮南子》从道、儒立场出发,深刻反思秦政之失,认为其根由在于秦始皇迷信法家的功利政治,并将其在实践上推向极端化,以致秦王朝缺失"民本"的正义性内涵,最终在纵欲残民、与民为仇中败亡。对秦始皇的暴政之失,《淮南子》试图让统治者深有借鉴,以此促使其在治国上民本为先、身国同治,延续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汉初国策,推动西汉王朝实现"圣王"之治。  相似文献   

8.
《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创造力为历代史书之冠。司马迁创作每个人物皆独具匠心,列传人物之间的联系丝丝相扣,值得玩味。从平原君生平最重要之决策——长平之战——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并结合《平原君虞卿列传》做完整的推理,可以发现司马迁为平原君作传的本意是拿平原君的事拐弯抹角地说自己也是忠言逆耳而将被历史不公评价的人,是一种对平原君的同情,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也是对汉武帝无声的抗辩。  相似文献   

9.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天下一统,自然与其积极进取、求实重农、好武重法等秦文化特点有关,但秦文化留下的文字典藉很少,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主要因其汇萃了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这既体现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趋向,而且因统一后的文化禁锢,使其资料价值更显珍贵。由于秦文化重农求实的功利色彩很浓,故该书中关于农业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就此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从亲政起、到统一初期的二十多年间,在用人问题上做到了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广纳谏言、放手用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现实的,也包括个人的因素。正是这种用人政策使秦王朝呈现出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盛局面,并在众多贤才的佐助下,得以消灭六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一统王朝得到了初步的巩固。然而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却日渐走上了“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的歧途,这是导致秦王朝短祚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陵园人造景观浅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详细剖析秦始皇陵园内某些人造景观经营萧条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者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代已有"秦学",战国"秦学"即是秦地反对法家改革的关中儒家、道家和杂家等组成的政治-学术联盟。它虽处于地下状态却是战国诸子百家中很有特色的一家。它力求挑动秦地改革中出现的隶农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同情隶农的"为民请命"的面目出现,高举周公"仁道"旗帜的斗争策略,是秦国法家高压政策的伴生物。其主要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佚名的《周礼》。作为地下"秦学"中儒家的作品《周礼》,除利用隶农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外,还因地制宜地针对秦国法家强力抑制市场经济的政策,力主发展有严格管理的市场经济,多少突破了儒家轻商的戒条,且为中国市场经济在尔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于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有歧义。考察和探索秦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必须充分把握其在时间上的漫长性和阶段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还有秦文化的创造者"秦人"含义的模糊性与与延展性,以及秦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并将秦人族源与秦文化起源加以区别。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8.
常勤毅的《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将骆宾基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观层次上,通过研究这一“个案”来评析三十年代抗日作家尤其是东北作家群扣四十年代国统区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及其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入创作困境的老作家的共性,进而试图在与骆宾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比较下,总结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积累宝贵的经验.该书主旨明确、史论结合,紧紧扣住“同步”、“共时”与“横跨”这三个关键词.全书持论公允,论述充分,文笔清新、流畅.是本有思想、有特色、有启迪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秦文化,通常认为是秦族(人)、秦国与秦朝的文化。但是,秦文化的内涵还应该更广泛些。从更广义上看,秦文化应该是"秦"及与"秦"相关的文化的总和。基于此,秦文化还应该包括秦朝之后与"秦"相关的文化,因而具有深远的余续。如十六国时期的"三秦"文化,历代的"秦王"文化,秦地"秦"地名、饮食文化、秦腔戏曲文化等方面皆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