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制墨业是重要的手工业之一。长期以来,制墨业重心在北方。唐宋时期,制墨业迅速扩展,制作重心向南方地区逐渐转移。制墨业重心的地理变迁既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又与其自身发展中的技术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西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封建化的差异而在封建社会初期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形态与封建生产方式,即地主制经济与领主制经济。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中国地主制经济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而西欧的领主制经济则缺乏弹性与活力而易于瓦解。从而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下去,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则很快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西封建社会走向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文教发达,制砚业作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更是得到显著发展,砚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技术不断专业化和艺术化,砚式风格日趋多元,制砚区域愈加广泛.由于以往的经济史研究中对制砚业鲜有专论,故而在综合运用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隋唐五代时期制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有助于增进人们的了解,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田面权作为永佃权的派生权利,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田面权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民事习惯,虽与官方法律的规定背道相驰,但是不得不承认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成为一种长期以来在土地租佃法律关系中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制。  相似文献   

5.
黄天华 《现代财经》2008,28(4):92-97
从原始财政与原始宗教发展的关系中研究和探索财政起源问题,可谓财政起源研究的新视角.国家财政的形成经过了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向农村公社过渡、农村公社三个时期的演变,最终发展到文明时期.在政教合一制国家形态下,公共祭祀品就转化为宗教税课,即国家财政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的流转直接受到政策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对农村土地流转持有不同的政策。改革开放前,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采取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只强调土地保障功能的单一制立法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立法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在强调土地保障功能的同时,开始遵循和利用市场规律来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从而实现了由单一制政策向双层制政策的转变。在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处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土地流转的新政策。坚持和完善新双层制政策,对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东旭 《开放时代》2013,(2):203-213
家支是传统彝族人最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方式,随着大量彝人外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家支与家支聚会也在当地逐渐兴起和发展。这种新家支的生成是在领工制基础上,临时工劳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射到彝人社会组织关系中的表现;同时也是彝人应对群体内和群体间不稳定的紧张关系而增强自身社会性团结,从而对劳动力深度市场化过程生成抵制的反映。因此,珠三角彝人家支和家支聚会的社会意涵已经与传统彝区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断裂,是一种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从基于农耕的需要转变为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是中国近代社会能否实现顺利转型的重要基础性条件之一。从孙中山的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施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经济思想形成及其制度化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转型时期的特质。文章试图透过这一微观视角,考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对经济制度构建的动态影响,进而讨论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及近代经济思想转型与经济制度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利用福建各县市的大量档案资料,考察民国时期福建永佃制的分布状况及比重.民国时期福建永佃制广泛存在,比重达到了20%以上,但永佃制在省内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同一县市内不同乡镇或村庄的分布也不平衡.这是由省内土地紧缺、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各地经济结构和租佃程度不同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0.
张洪力 《经济师》2006,(8):149-150
文章阐述了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的弊端和采用土地年租制的制度与现实合理性,分析了土地年租制与降低房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土地估价主要成为政府行为,并需要加快推进路线价法估价;一些与房地产估价有关的概念发生变化;房地产估价三种基本方法需要进行调整三个方面论述了土地年租制对我国现行房地产估价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郑瑞 《经济论坛》2012,(5):58-6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社会责任状况引起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转型时期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归纳了国外企业推动社会责任的经验.针对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上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推动转型时期我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一种论点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领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地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西欧封建领地和采邑那样的稳定性,却由于土地自由买卖和由此而导致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所有权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因而赋予它以惊人的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引申这种论点,就是说,只有象西欧领主制那样,土地权比较稳定,封建生产方式才易于瓦解。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进行中外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首要的是要弄清基本事实。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虽然在十四、十五世纪已经可以在地中海沿岸城市稀疏地看到,但资本主义时期是从十六世纪开始的。大量史料表明,这时农奴制度早已废止。在英国,农奴制度的消亡在十三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上说明了基于存盘制思想的现金流量制的优势。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流量可以被操控,加之公允价值模式的普遍使用,得出未来经济发展会使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逐渐融合的趋势,即会计确认基础会从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现金流量制为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和局限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下存在的问题着手,阐释了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下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创新的提出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核算中"并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阶级关系的变化,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把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转变,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团结社会各阶层,巩固扩大统一战线,保卫边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今天认真学习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了解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深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党的思想路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官僚制是政府治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工业社会时期,官僚制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信息社会,官僚制正面临深刻的危机,官僚制内部信息结构和激励结构的困境是引起危机的根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对这一危机的反应,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对官僚制所作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论“一田两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田二主”的起源是农户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基本性质是借贷关系。典卖后原主尽量保留土地的使用权,终于使田骨田面彻底分离为两个独立的产权。由其他起源发展出来的永佃制,最后也采取了同一模式,殊途同归。发展的结果,这种借贷关系越来越明显,田骨变成了农村的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乱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错综复杂。各王国的割据混战,使中国北方的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论者多侧重这一方面,有的甚至强调它的倒退,这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问题的另一方面,残破的社会经济也有恢复,在逐渐恢复的曲折过程中,还有缓慢的发展,且具有其不同的历史特点。因此,如何全面地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视角》2006,(6):62-6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指出,“十一五”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主要有5个重点。“十一五”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通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必须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要从过去单纯以增加GDP为出发点,变为…  相似文献   

20.
权责发生制是为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而被引用到我国的一种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为迎合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等西方国家最先引入政府使用的,如今,我国也已经陆续引入使用,都获得了不错的成果,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度,获得了更多公民的支持.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是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所以权责发生制也理应应用于我国的事业单位,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权责发生制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