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金融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成都市为例,运用授权专利指标首先分析了金融与科技结合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其次运用混合横截面数据建立了实证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能使专利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0.43%,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合模式单一与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缺少融资引导机制导致投资风险高;政府的公共职能使得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一研究结果为科技金融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科技金融兼有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属性,一般包含风险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多种金融业态。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市在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科技金融政策创新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包括梯度化的科技金融系列产品,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投、贷、贴"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投入模式,"政-企-资-介"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等。借鉴成都模式,应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金融和科技要素充分富集,加强科技金融与科技计划的政策衔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更加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斌 《新经济》2015,(11):25-26
本文首先对科技金融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而对我国现阶段科技金融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科技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从五个方面的创新问题提出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向,最后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建议,期望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理论推断,进而以企业和金融微观数据为基础,对这些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得出4个主要结论:第一,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与主要金融指标成显著正向关系;第二,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依次递减;第三,空间上离总部越远、子分支机构越多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越弱;第四,外资抑制了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四方面的估测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国内科技创新的净影响是正的,与本文的理论推断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1年和2016年中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两批试点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20年间的29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从城市层面上研究科技与金融结合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整体上来看,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可以明显地提高试点区域的创新水平,这个结论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以及一系列其他可能会对估算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之后,仍然是正确的;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对于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创新影响较大,而对于西部的创新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检验了金融科技是否能够强化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完美契合了科技金融为科技进行融资的特征,通过缓解金融资源错配、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筛选优质科创企业、推动信用社会建设来强化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从而促进地区创新。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经济师》2016,(9)
文章首先总结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山西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模型,确定了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对山西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良性协同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仍然偏低。基于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无论以债权介入还是以股权介入,均寄希望于从科技创新的未来收益中获得回报。因此,良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是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前提。而知识产权与商业模式的评估依赖于战略眼光和市场敏锐度,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衔接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实现金融资本与科技企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界定了科技金融内涵,揭示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统计数据对我国和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各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有效带动科技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显著,科技与金融结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江苏科技金融能有效带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对科技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反馈效应,公共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发展起主导作用,市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助推作用有待增强。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熵权法对长三角地区江浙皖三省2010—2020年的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数据予以权重体系构建,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对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江浙皖三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呈现协同发展,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安徽省与浙江和江苏两省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技金融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协同水平。提出健全区域协作发展机制,加强三省自身优势推动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科技创新需要得到科技金融的支持,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亦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二者协同发展,为区域知识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引擎。在介绍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主客体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驱动力,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并由此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管理模型,进而提出实现系统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1991-201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介绍北京市和上海市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现状,其次构建模型进行协整分析检验,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说明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的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能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两者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上海市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能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最后提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金融发展,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索金融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使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发展要求相适应,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面临融资成本高、金融可得性低的双重约束,中关村、湖南两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成功实践表明,破除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融资约束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在科技创新活跃和金融服务相对完善地区,应搭建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创新潜力大但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应加强“银-政”合作,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服务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提凯博 《经济研究导刊》2014,(19):108-110,113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结合,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规划的需求,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选择。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结果表明,山东省是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而资本市场资金并不是科技创水平提升的原因,据此提出完善山东省科技金融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湖北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发展水平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的成败。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具有科教兴省的绝对优势,发展科技金融有利于湖北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湖北科技金融发展优势明显,但约束条件也较多。应该从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市场机制、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培育科技金融发展主体、完善科技金融发展制度体系等方面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祁永忠 《当代经济》2016,(36):30-31
近年来,宁夏金融系统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无形资产比重大,抵质押登记系统普及程度不高,政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着宁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推进,建议通过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能力强弱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则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金融政策应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两个科技创新主体,完善风险担保体系,扶植风险投资产业。同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一定的投融资政策倾斜,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