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2.
楚鹰 《经济师》2003,(12):18-19
行为金融学是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通过研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偏差 ,来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偏差。文章介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行为偏差 ,揭示了人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偏差 ,并提出了避免和利用这些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管理者认知偏差是影响企业税务决策的重要因素。文章以2008—2018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和短视两种认知偏差对企业税收激进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者认知和税收激进程度呈正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短视程度越严重,公司税收的激进程度越高,且政府税收稽查有效缓解了管理者短视对税收激进程度的影响,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拓展管理者认知与企业税收激进的相关研究,对企业的管理者的选择以及对减少企业税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投资者认知偏差与实物期权的行为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投资者理性及诸多严格假设条件为前提,Black-Scholes公式解决了金融期权的定价问题。但在实物期权实践中,投资者存在诸多系统性认知偏差,从而可能导致定价偏误。本文从比较静态分析的角度,讨论了过分乐观、过度自信、短视、损失规避等认知偏差对投资者实物期权定价的影响,并以这种行为定价思想逻辑地解释了投资、公司治理等实物期权实践中一些典型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假设为基础的行为公司金融研究,从企业决策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特质角度,寻求对企业金融决策行为研究的补充与完善,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其中倍受关注、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认知偏差视角。本文通过回顾行为公司金融领域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文献,总结出了管理者认知偏差的现有研究范式——消极——消极范式,并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拓宽与延伸管理者认知偏差现有研究范式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企业财务决策历来是财务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新兴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非完全理性人"假设出发,重点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能够合理解释许多决策中的异常行为,为企业财务决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较系统地梳理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并购和融资这三种企业财务决策影响的最新国外研究成果,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并为更好地理解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完善财务决策及治理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放松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框架下,以"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及相应的模型参数设定对东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进行了技术表达,进而阐明了消费过度(欧美国家)和消费不足(东亚国家)这两类消费行为偏差的形成机制。本文采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以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作为消费文化的替代变量检验了文化与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解释东西方消费率差异时,预防性储蓄等传统理论的解释力远低于不可观测的国家个体效应。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能分别解释国家个体效应的28%和58%。这表明消费文化等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因素比传统变量更能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差异。实践层面上,双曲线贴现模型中锁定技术能有效纠正"自我控制"认知偏差,从而消解儒家文化对消费的深度抑制,可为扩大内需政策创新提供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审计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盛纹 《当代财经》2004,(12):118-121
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心理现象存在,任何人都存在认知偏差和认知错觉。承认存在审计人员的审计认知偏差,并不表明他们的工作总是存在审计错误。了解这种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差,却能使他们更好地去思考问题、作好决策。另一方面,也可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审计学科的特点与本质。因此,研究审计认知偏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要结合传播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企业经营者在投放广告的相关决策中存在的种种认知偏差及其原因,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投放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陈平 《当代经济》2008,(9):128-129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决策行为却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主要有:处置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提出纠正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相应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苏定东 《当代经济》2009,(23):64-65
传统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决策时是理性的,但近期研究认为,人们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本文研究管理者的过度乐观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使用、对公司投融资水平、投资方式均有影响,矫正过度自信的方法是通过自我学习调整和加强外部控制.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永东  朱广印 《金融评论》2010,2(2):73-82,38
基于企业理论和财务理论,本文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2006~2008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企业并购行为的重要动力和原因,企业并购政策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过度自信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比非过度自信企业高20%左右;而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并购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过度自信管理者相信自己是忠于股东的,但是却可能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标准的激励合约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独立董事可能需要在项目评估和选择管理层方面发挥更为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大量文献从启发式偏差、过度自信、短视的角度,对经理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而对损失厌恶、从众行为和嫉妒等心理和行为偏差只进行了案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拓展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解析就业认知偏差内涵的基础上,列举了师范生就业认知偏差的表现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从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深入了解师范,树立职业理想;师范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前期指导,加大个性化指导力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破解师范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决策时是理性的,但近期研究认为,人们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本文研究管理者的过度乐观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矫正过度自信的方法是通过自我学习调整和加强外部控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众一方面认为政府对房价的管制政策效果很差,且预期评价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强化这种管制政策,使政府无法实施市场与保障相区分的政策.民众的这种矛盾的诉求,就是在房地产政策取向上的一种认知偏差(大致属于锚固,即anchoring cognitivebias),于是从理论和经验上有必要回答,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何在.根据锚固形成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国大陆5个地区(上海、安徽、河北、江苏和四川)个样本调查数据进行的计量估计表明,民众对房地产政策有效性的主观概率、对政府管制政策的依赖性和框架效应是影响民众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蒋先玲  黄鑫  陈乾 《技术经济》2021,40(4):122-132
本文从权衡理论和非理性管理者出发,以企业过度负债而非企业实际负债率的角度,重新衡量企业资本结构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过度负债,加重企业债务负担.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融资约束较低和资本市场环境较好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加重企业负债的程度;同时在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容易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形成共谋,恶化企业过度负债程度,而外资大股东则能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约束管理者的激进行为.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资本结构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对于推进"去杠杆"和实现经济软着陆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证券市场行为解释:BSV和DHS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券市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实证发现。对于这两种市场异角的解释,学术界并未统一。BSV模型和DHS模型是基于投资者不同的认知偏差,分别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作了统一的行为解释,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证券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