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工业、投资、进出口、贷款几项指标的高幅增长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经济学界的关注,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一时成为热点话题。观点一:中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的时机,热得还不够,从全局看,经济没有过热,局部地区发展快,不是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反应。中国目前这个阶段如果GDP的增长达不到9%~10%,就抵挡不住新增人口的压力,只有经济增长速度高,吸收的就业才多,就业转移的人口应该大于农村新增人口,但现在是相反的。投资银行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也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疲软,失业人口居高不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人口是生态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调控原理中的四个方面:调控目的、调控途径、调控切入点和调控对策,研究并提出了江苏省生态经济系统中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为江苏省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占存  祖月 《经济论坛》2003,(23):91-9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迅速下降,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控制的同时也加快了人口年龄老化的进程。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联合国提醒各成员国,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国家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一、潜在的“银发经济”———危机四伏现代社会养老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困境,发达国家经济萧条与停滞,发展中国家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使老年人收入相对降低,此外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又使得“银发经济”危机愈演愈烈,雪上加霜。首先,“银发经济”引发人力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 30 年的改革发展,在世界金融危机后期,面临人口分布、经济分配、经济结构三者失衡的矛盾,国际国内各种形势促使我们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模式."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变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如何实现发展同步、一体化发展,牵动国家整体改革发展全局与大局.本文分析了人口分布、经济分配、经济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个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框架,以期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绿色经济政策逐步实施,塑料包装企业也迎来了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发展历程,寻求一个能与人类进步协调的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主体部分,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经济总量的70%来自城市,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4年发布的《全球都市观察》报告,全球最大的300个城市经济体,人口占全球总量的20%,经济总量占全球一半.因此,任何一个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构想,都必须把城市作为重要依托,也只有充分发挥城市在集聚人口、吸引各类经济要素、为各类经济活动提供支撑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区域发展战略构想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全面二孩"政策以延缓老龄化趋势、缓解劳动力短缺、优化人口结构为目的,是政府在国内人口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政策调整,然而政策调整的效果还有待考量.因而本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利用Leslie人口模型和灰色模型,分别对政策不变以及"全面二孩"政策下的中国人口情况进行预测,将政策实施前后的人口指标进行对比,最后得到"全面二孩"政策对人口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中国走出目前的人口困境,短期内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冲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对"第二代农民工"进行市民化教育转移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峰 《经济论坛》2007,(21):118-120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证明,一个成熟的现代经济,不可能是一个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很高比例、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构成中占很高比例、农民在人口结构中占很高比例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带动云南省全面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区域经济,形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势在必行,将起到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壮大规模经济和集聚人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资源环境也将会受到严重地威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就建立资源环境保障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英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呈现经济衰退趋势,1993年下半年,英国在欧盟国家中率先摆脱衰退,使经济重新恢复了活力。1994年以后,英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上稳步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英国的人口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处于长期低增长的趋势,特别是经济活动人口的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激奋不已的时候,总有一个梦魇挥之不去,那就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毁坏及其引发的对于中国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率到底能够持续多久的忧虑.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而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一、无价的人力,是不竭的资源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变成了一片废墟,不仅丧失了大片国土,国内经济也惨不忍睹,处于瘫痪状况.可是,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问里.他们不但恢复了国力,而且还迎头赶上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战争虽然破坏了它们的厂房、机器、交通等硬件设施,但并未破坏它们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它们都能动员它们的人力资源,恢复国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其经济飞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聚集的资源、产业和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和频繁的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5.
津市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地处澧水下游尾闾,目前是澧水流域首要经济中心。是1979年下半年新恢复建制的小城市,是常德地区现有两个建置市之一。1979年人口7.5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16万人。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大量的非安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正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间接接影响;生态入侵引致的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效应;“贫困人口—人口增长—生态破坏—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放在战略高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短缺日益加剧、人口压力日渐增大等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发展瓶颈”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绝不能超越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承受力,不能超越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也不能漠视人口总量巨大、人口结构失调、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是政府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会产生重要影响.文章着眼于政策调整、家庭规划和政府公共产品需求,以上海市住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二孩政策"对现阶段学区房价格的影响.文章以特征回归模型为基础,讨论了人口政策变化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人口新政出台后,与临近的普通住房相比,学区房的相对溢价程度更高.文章进一步采用固定边界法,发现优质学区房的溢价涨幅(约为8.6%-11.8%)高于普通学区房(约为2.49%-3.97%),充分说明在人口政策调整后,我国部分家庭对优质教育更加渴望.文章采用匹配回归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仍支持上述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一、中部崛起的背景分析(一)中部地区发展的现状。中部地区(指鄂、豫、湘、赣、皖、晋六省)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较慢。2001~2003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低于西部0.4个百分点。在2003年全国经济增长前10个省份中,东部5个,西部3个,中部仅2个。中部六省GDP占全国的份额由20.2%下降到…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核心议题.本文指出,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城市并举,有机整合制度、技术、人力、资金和物质资源等要素,合理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其他部门组织等多方作用,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进程中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进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