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代际支持理论和依恋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子女为农村老年父母提供日常照料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分析影响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日常照料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日常照料受子女个体特征、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和对父母依恋行为的影响,同时受到老年父母的个体特征、对子女依赖程度的影响,但是并不受社区层面正式照料机构的影响。子女依恋行为在子女提供日常照料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业技术经济》2021,(9):83-101
本文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分析了在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子女随迁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处理子女随迁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及样本自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地区、家庭特征、父母特征及子女个体特征后,子女随迁使得农村家庭对该子女的教育总支出增加了50.50%,教育负担率提高了5.82%。其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率增加了1.54%、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增加1.20%,学校生活费负担率增加1.48%,择校或借读费负担率增加1.59%。在影响机制方面,城镇地区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以及异地就学政策的限制,造成了校内教育支出、择校或借读费支出的被动增加。同时,子女随迁一定程度提高了父母的教育期望,进而促进了对子女校外教育支出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口流动常态化、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样态不断贫困化,了解并分析农村地区子女代际支持现状、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现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的追访数据,从子女代际支持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农村老年人陷入多维贫困的比重分别为:55.34%(经济贫困)、53.03%(健康贫困)、34.58%(精神贫困)。二是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少,月均经济支持额在一百元左右,照料支持随着农村父母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精神支持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三是不同类型的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存在一定程度的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义务教育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大量从外地农村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却由于户籍等原因,在流入地域市没有得到同行的义务教育待遇,这就使得我国相关公共政策面临着挑战。基于此,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动日益呈现出家庭化迁移的趋势,家庭代际关系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对现居深圳市的农村随迁父母的专项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团结理论,探讨了家庭代际关系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随迁父母与子女有较强的代际凝聚力,情感关系是影响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重要因素,代际共识对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具有积极作用,而代际联系对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有负向影响,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则降低了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因此,探讨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2012年CFPS数据,分析了子女外出务工与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子女外出务工显著降低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多维贫困,且对男性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减缓作用明显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子女外出务工主要通过经济、生活和社会途径减缓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但同时加重了农村留守老人健康与精神贫困。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7.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2013年15省份978个农村留守老人有效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精神生活等方面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分析。核心结论包括,第一,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了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但留守老人的医疗、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存在严重问题;第二,随着子女务工时间的延长、迁移距离的扩大,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子女外出务工前后留守老人家务负担的变化大于农业劳动负担的变化;第三,多数留守老人支持子女外出务工,子女就地就近迁移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以及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完善农村各类土地流转和退出机制、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代际差异视角,考察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系统探讨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但这种传统模式在新生代子女中开始有所改变,即无论是从经济支持,还是从生活照料这两方面来看,女儿和儿子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幅度缩小,且差异已不显著。这意味着,农村地区以儿子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虽未彻底改变,但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剖析影响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机制发现,女性地位提升和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促使女儿提供了更多养老支持。同时,传统性别观念弱化也对女儿养老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村老年父母对照料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家庭照料上的角色优势,显著地增加了女儿的生活照料作用,但在提高经济支持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离家后仅由父母组成的家庭,子女离家后剩下老人独守家庭。空巢家庭的问题已引起社会上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这种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关注较少。事实上,农村空巢家庭已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据统计,在农村大概有20%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探讨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影响。利用CHARLS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农村老年父母新农保参与行为会促进成年子女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成年子女选择县外迁移的概率,农村养老服务供养主体和供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在逐步加大,且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在稳步提高新农保制度对农村老年人经济保障的同时,国家和社会要更关注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问题,不断推动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家庭资源禀赋差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向度是影响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农村老年贫困分解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利用2011年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资源禀赋、社会福利制度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子女的资源供给等家庭禀赋因素以及公共养老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都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并且,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提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与社会福利项目的福利水平成为防止农村老人陷入贫困状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06年面板数据,系统地考察了子女性别对农村家庭父母亲工作时间和年收入的影响。通过运用面板模型,本文发现:①对一孩家庭来说,家庭生男孩对年收入的提高要比女孩多近1160元。②两孩家庭条件下,子女的性别组合对家庭年收入的激励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头孩是女孩二孩是男孩>头孩是女孩二孩是女孩>头孩是男孩二孩是男孩>头孩是男孩二孩是女孩。按照头孩的性别将四类两孩家庭分为两组,在每一组内,二孩是男孩的家庭年收入仍然高于二孩是女孩的家庭;但两组之间头孩为女孩的家庭年收入高于头孩为男孩的家庭,激励效应的组间差异可能是由计划生育政策与父母的男孩偏好共同作用导致的。性别激励效应差异是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河北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在农村家庭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子女自身学习状况、母亲决策权×母亲受教育年限、教育投资价格、父亲受教育年限、人均家庭收入。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母亲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同时影响子女教育投资,文化程度高且在家庭地位高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积极促进作用。教育投资费用与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成反向关系,收入仍是制约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子女的性别、子女的个数已不再是影响父母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致富之友》2004,(8):45-45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够听到这样的事情:父亲从小溺爱子女,缺乏管教,致使子女染上恶习,甚至无恶不作。父亲悲愤难忍,诉请法院断绝父子关系。许多人也认为可以断绝这种父子之情,这种说法对吗?由于父母子女是最近的直系血亲,其亲属关系是基于血缘形成的。自然血亲的亲属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简称CLDS),系统地考察子女性别对中国农村父母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根据第一胎子女性别的外生性,本文发现,生养儿子会显著提高农村父母的城镇定居意愿,受教育水平较高、生养独生子女以及收入较高的父母所受影响尤为强烈.从子女所处的成长阶段看,当其处于接受义务教育以及适婚阶段时,相对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2003,(11):7-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提升有助于补充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CHARLS)2018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ISM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提升的主导因素。结果 通过解析出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可发现,在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9个显著因素中,是否给予子女经济支持是直接表层因素,是否有子女经济支持、是否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婚姻状况、性别、是否有自主收入以及自评健康为中层间接因素,是否有养老金和是否有医疗保险是深层根源因素。结论 经济需要是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主流原因,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从而从根源上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方面强化对农村老年人的基础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始于1979年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外生的冲击,基于断点回归设计,估计子女数量对农村老年人精神状况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了相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生育一个孩子而言,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明显更好一些,具体反映在感到沮丧悲伤的概率更低,幸福感明显更高一些。异质性检验则发现,相对于生育多个孩子而言,当独生子女为女性时,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明显更差。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生育多个子女的老年人来说,生育独生子女老年人的收入更低、身体状况更差。文章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当下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需要政府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在养老保险和医疗方面给予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更多的支持以改善其经济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缓解空巢老人群体精神空虚、感情脆弱的问题,鼓励其参与活动,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通过实地调查法,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望城坡村60岁以上老人经济、健康、精神养老需求的实地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得出结论,子女供养缺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自养能力单薄、受教育水平程度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需求满足相当有限。政府应加大农村经济投入,整合农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志愿者进入老年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人口流动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使得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都显著增加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认知状况,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精神抑郁程度;(2)社会经济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比社会人口因素更大;(3)在本文所考察的各项社会活动中,与朋友交往、休闲娱乐活动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最重要的提升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社会活动。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是改善和维持他们精神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