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柜台业务逐步延伸到管理层甚至决策层.与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还基本局限于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尽快适应并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信息化优势,以建设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大力推动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金融监管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实现有效金融监管.本文从技术角度对金融监管信息化的作用、功能定位、技术实现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产生多维、深度影响。金融科技助力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但也造成金融市场的伪创新以及科技过度金融化等乱象,挑战了金融监管,加剧了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科技、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健康的生态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应推动金融科技坚守初心、坚持向善,回归科技的本源;同时完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加强金融监管,激发金融创新正能量,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大力发展监管科技。  相似文献   

3.
金融监管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月上旬.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刚刚落幕.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记者通过对会议的采访.深切感到.过去一年.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在强化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等方面.励精图治、功不可没。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和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精神.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了金融监管的新思路.制定了金融监管的新举措.迎来了金融监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金融信息化对政府金融监管工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电子化金融监管建设的步伐,保证金融市场中资金的安全流动是我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金融信息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市场中资金流动模式的变革,然而,新型的资金流动模式在极大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本文从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金融信息化给我国政府金融监管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是一直贯穿在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的金融创新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该文挥讨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进展.金融创新与人才、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并指出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当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技与金融二元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全新的业态、机构和产品。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力源于成本推动、效率驱动和需求拉动,但是,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蕴藏着技术失灵、数据安全、监管套利和顺周期性风险,并加重了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中国尚未针对金融科技设立统一的监管部门,固有监管框架对于金融科技出现"监管失灵"问题,难以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引致的风险。监管当局亟待建立新型、有效的监管框架,使得金融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器可察。建立金融科技监管的探索性框架提出的同时,要保障该监管框架的良性运转,应坚持"协同自律""包容试错""敏捷高效""科技向善"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7.
郑金宇 《银行家》2022,(9):81-84+7
<正>按照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我国建立完善了“一委一行两会+地方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总体布局,为打赢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机制保障。放眼国际,像我国这样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统筹金融稳定、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深入地方、地方政府又内设一套金融监管机构的模式并不多见。但是,从金融监管权责分配的角度看,对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按照行政区划进行一定的职能分配在国际上也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8.
监管沙盒是一种可兼顾金融创新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的监管模式,其本质为前准入监管、差异化监管和临时性监管,并提供了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创新主体的互动机制,有助于推动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在对监管沙盒的本质特征进行厘清的基础上,对我国引入监管沙盒的必要性与具体的法律制度构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可以考虑引入监管沙盒制度,增进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金融创新的监管成本。结合我国实际,应允许正规金融机构与"准金融机构"申请监管沙盒测试,并明确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与省级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作为监管沙盒的实施主体。在监管沙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强调底线监管思维,并采取消费者测试库与风险补偿等消费者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脱离了野蛮生长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长效监管机制,实现监管与创新的平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在金融委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明确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明确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分工,实现监管有效衔接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银行的迅速发展,其自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就给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监管,促进发展是金融监管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银行的迅速发展,其自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就给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监管,促进发展是金融监管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效推进了金融服务业的茁壮成长,也给金融监管机构造成难以预料的冲击。如何合理运用科技手段促进金融行业发展,寻求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适度平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全面评估了金融科技对金融监管机构造成的影响,总结概述了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科技行业方面的监管经验,并就如何加强金融科技监管、开展金融科技风险评估,实施灵活监管策略,借助监管科技实施统一规则监管,加强金融科技全球协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扩大了传统金融业务的范围界限,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多元化,金融监管也面临新的挑战.为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和实效,监管部门开始探索将科技手段应用到监管过程中.本文通过分析监管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探究深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曝出金融大案,再一次给我国金融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当前,加强金融监管,必须划清金融审计机关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明确政府审计对有关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再监督地位,充分发挥金融审计更具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监督作用,从而使其与金融监管部门互相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相似文献   

15.
洪菲 《南方金融》2004,(1):56-5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在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金融监管在规范现场检查、整顿金融秩序、健全有关监管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的金融监管正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在具体的监管操作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金融监管法制建设滞后使金融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健全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金融监管的协调已经成为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重点研究的议题之一。自2003年以来,关于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进展不大。很多研究者提出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设立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蕴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无疑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能否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及时调整监管重心和监管方式,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家的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8.
王典 《河北金融》2020,(1):61-63
随着地方金融快速发展和各种新型金融业务出现,地方金融监管的职能日益重要。然而,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地方与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监管协调问题,地方金融发展与监管之间存在矛盾,这都不利于监管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在地方金融监管框架中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发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建议从共享监管信息、重视监管实施、关注金融机构行为与文化等方面入手,推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金融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工作目标.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为实现金融监管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及指引,规范了金融行为,维护了金融秩序,为确保金融安全稳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两大主题,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加大了金融风险,二者的矛盾表现为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但二者也可以统一,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必须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放松管制、鼓励创新,同时也应该创新监管,使金融监管服务于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