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2012-2020年我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分析财政科技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检验空间效应的有效性。研究发现:①财政科技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均可提升本地创新水平;②财政科技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均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二者存在一定的抵消,财政科技支出在推动本地创新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其它关联地区的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发展虽然可激励本地创新,但对其它关联城市的创新发展有一定抑制性;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弱化了财政科技资金的创新效应,即财政科技支出和数字普惠金融二者对城市创新的驱动作用存在替代效应,且替代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区域科技投入是科技型人才发展的强力支撑,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科技投入构成要素及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的科技政策投入、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山西省科技投入、提升山西省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山西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一步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促进作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因而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普遍把财政科技投入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从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投入方式、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主要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作研究总结,为我国财政科技支撑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能否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深入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优化区域财政科技支出资源配置模式并提升创新水平。基于2009—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层面数据研究发现,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呈“U”型特征,中部地区受益明显,而东部地区所受影响甚微,西部地区反受其害。企业加强合作研发可正向调节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在创新链前端和后端环节的驱动作用,加强内部研发有利于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在创新链前端环节发挥驱动作用。但企业合作研发强度并非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不利于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发挥创新驱动效应,而内部研发要素包括基础设施、人员及开发经费,其投入强度必须高于一定门槛,才能促进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发挥作用。由此,在当前各地创新实践中,随着区域研发强度提升,应适时提升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尤其是中部地区。同时,为有效激发普惠化财政科技支出的创新驱动效应,各地应引导企业提升研发强度并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地方发展的新标尺。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框架,选取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探究财政分权、引资竞争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引资竞争对科技创新水平均起到正向激励效应;引资竞争达到一定层次,财政分权的激励效应会提升1.243倍;引资竞争的门限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为加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中国应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探索非规范性财政分权的制度体系;并进一步扩大整体开放,引导地方引资竞争重心转向营商环境优化和引资管理创新;同时,强化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鼓励中西部探索多层次引资竞争并给予多维度创新激励。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1-2012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等方法,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2007—2017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进行分析,再以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探究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正向驱动效应,且这种正向驱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市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我国的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最小;市场化程度高的省(区、市)最为显著,市场化程度低的省(区、市)相对较弱。进一步检验发现,财政科技支出主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抑制产业结构偏离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此,我国要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体系,有效加强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同时财政科技支出适度向非国有企业倾斜,有效提升财政科技支出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技术革新,有助于财政收入与治理能力的双重提升,对增强地方财政韧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地方财政韧性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检验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提升地方财政韧性,且在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韧性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且由于地区间缺乏统筹协调,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财政韧性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需要多措并举发展数字经济,增强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韧性提升的促进作用;处理好数字经济发展与协调的关系,助力地区间财政韧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文运用2003—2018年31个省级区域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科技财政支出、人力资本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论文研究这种影响是否会因研究机构的不同而不同以及是否具有地域性特征。研究发现,科技财政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将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科技财政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对西部地区则不显著;研究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高校的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影响显著;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地区科技创新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引领发展背景下,各地区呈现出创新竞争发展格局。基于2013-2019年我国各省市设立的科技创新目标,结合城市面板数据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实证检验地方科技创新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创新投入目标约束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但创新产出目标约束和创新企业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无显著影响。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投入目标约束通过扩大财政科技支出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投入目标约束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同时,采用门槛模型考察创新投入强度目标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发现当创新投入强度目标超过门槛值2.8%时,会抑制城市创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率提升,保障国防和国家安全。基于2008—2019年我国(内地)276家上市军民融合企业面板数据,运用当期、滞后期多元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究财政政策对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财政补助对企业当期创新绩效以及滞后期创新科技绩效起显著促进作用,对滞后期创新经济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税收优惠对企业当期和滞后期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投入对当期及滞后期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滞后期的影响更加显著。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在财政补助对当期创新科技绩效和滞后期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显著,在税收优惠对当期和滞后期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显著。其中,税收优惠完全通过创新投入对当期创新科技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蒋俊贤 《当代经济》2017,(34):46-49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了2013-2015年浙江省各市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发现不同地区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大部分地区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科普投入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等均对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要进一步提升浙江科技金融结合效率,需要继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及相关机制,创新科技金融发展思路,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6-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吸纳和技术输出视角研究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呈现异质状态,即技术输出能够显著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而技术吸纳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技术输出与重大科技创新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选取劳动争议处理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研究表明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研发人员与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水平等因素在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提出强化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影响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制度的实质性创新,而科技进步必须进行相应的科技投入。在既有的科技投入主体中,财政科技投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地方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在落后地区尤其如此。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新疆经济发展思路,籍科技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本文检验了新疆财政科技投入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发现新疆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的发展对财政科技投入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而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没有出现"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此,在举国科技援疆之际,新疆应该积极改善科技投入机制,实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以数字经济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是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采用201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趋于减弱;数字经济发展会强化企业家精神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东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更能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长春  朱冲逸 《经济论坛》2023,(11):127-140
智慧城市试点和创新型城市试点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的设立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试点的设立能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且对比单试点有更深远的影响;双试点实施的先后顺序不会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科研投入和数字技术创新是双试点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双试点的数字经济效应在东、中部城市更有效。为提升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注重政策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投入和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统筹兼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微观企业创新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逐步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进一步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提质增效。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强化企业数字化投资和数字技术应用双重路径促进企业创新;且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越高越不利于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提质增效和非制造业企业创新增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成熟期企业创新提质增效,而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创新提质增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数字基础设施微观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对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创新提质增效的赋能效应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金融生态在提升科技金融绩效、促进技术创新溢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空间Dubin模型分析科技金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绩效,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规模扩张直接促进科技金融绩效提升;科技金融在全社会融资规模占比越大,其对科技金融绩效影响越强;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科技金融绩效;科技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由此提出,应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生态在创新中的突出作用,不断深化我国科技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城市群为切入点,运用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非对称反应模型,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系统考察了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首先,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且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更高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其次,创新类别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策略性创新,现有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围绕提高城市的实质性创新展开,但非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的实质性创新倾向显著弱于城市群城市;空间关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集聚阴影”现象在样本期内显著存在。最后,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来看,我国地级市间普遍存在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且相较于非城市群城市,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补程度更低;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来看,我国地级市间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为逐顶竞争,且非城市群城市有更为显著的逐顶竞争倾向。本文为推动城市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1990-2007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逐年上升,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此,探讨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