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在第一支柱养老保险承压巨大、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不理想的国情下,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成为目前较为可行的选择。从世界主要国家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需要在政策激励、制度设计、金融推进、百姓观念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中国特色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尽快实现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含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步伐仍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特别是存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严重缺位问题.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较快的国家,分别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管理体系.基于此,本...  相似文献   

3.
相关政策的连续出台释放了加速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积极信号,但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以高收入国家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实证分析为参照,立足基本国情,针对国内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差距与问题,提出了推动中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发力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施的养老策略是建立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为拓展、以个人养老金计划为补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保障体系。根据此体系的执行情况,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公众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美国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德国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和日本社区养老的先进经验为借鉴,有针对性地从政府、金融机构和用户三个角度提出我国应该从加大政策优惠、加强政府监管和促进产品创新、完善养老金投资、培育专业人才、丰富个人养老金来源、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发力,推动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存在的"一支独大"状况,多维探究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失衡的内外因素,创新性的利用因子分析法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通过提炼出潜在影响因子,以2017年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衡量了31个省际养老保险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应用于区域分析。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因子、政策支持因子、养老需求因子和结构性因子对于"三大支柱"的平衡性影响显著,进而提出加强养老产品宣传与创新、优化税收政策、控制第一支柱规模等建议来促进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推动金融业新供给、新业态和新模式。但总体上,我国养老金融存在着严重依赖基本养老保险,“三支柱”结构性失衡、养老金融供需矛盾突出等主要问题,个人养老金融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三大支柱,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理论分析吉林省个人养老金融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人数多,待遇刚性强,基金规模大,运行周期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建成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三个支柱协调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一、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现状(一)第一支柱居绝对主导地位,第三支柱发展尚不充分截至2021年末,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9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4万亿元,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分别为2.61万亿元和1.79万亿元,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国税延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仅8.35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业务仍处于初步试点阶段,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第三支柱尚无法匹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这既带来冲击,也蕴藏机遇.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占全国人口的14.2%.世界银行预计,202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3%,2035年将突破20%,即,每5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未来几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迎来新的高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7.3岁,自然而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不能把老龄化看成"洪水野兽".积极应对老龄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0.
人口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保险科技为解决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缓慢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式,对其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保险科技提升其各项管理能力、完善全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了其可能面临产品和服务创新难、相关数据获取难、有效监管难、复合型人才缺乏的挑战;并借鉴保险科技赋能其他险种及行业的经验,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品体系、深度挖掘养老行业数据、实施动态化和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提出推动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现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补齐养老金体系短板,多措并举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是个世界性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完善优化养老保障体系与制度设计、发掘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潜力、畅通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等多方发力,为增强全社会养老财富储备、积极应对老龄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缺陷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主要以城市为基础,现收现付式的待遇固定的养老制度,其特点是:1.它的覆盖面主要是城市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部门,而各地的非国有部门在近年养老制度改革中按照政府强制性要求加入现行养老制度的只有20—...  相似文献   

13.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国家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处于规范发展期,但学界之于第三支柱的内涵探讨莫衷一是,虽有共识却未能统一。因此,基于第三支柱的缘起和现实内涵对第三支柱做内涵界定,以更为明晰的概念明确第三支柱具体所指,进而观测第三支柱之中国情境,认为应从税优环节的阶段异质性视角着手,以破解第三支柱的发展遗漏。总的来看,在缴费环节,亟须加强信息披露、健全税优机制,在投资和领取环节,应着力于打通支柱间制度壁垒,完善投资、运营监管规则,并在资金出口处优化支取政策,补全养老金支付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结构不均衡,第一支柱占比过高,第二支柱占比偏低,第三支柱缺位,单纯的参量改革已无法解决养老金体系不可持续的难题,主动开启养老金第三支柱的结构性改革是重要突围途径。信托业作为第二大资管子行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资产、品牌与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建设养老金第三支柱的重要一员。本文认为,从管理长期限资金的社会信誉与实操经验、非标信托资产与养老金配置诉求的匹配性、FOF产品的投资管理能力等方面来看,头部信托公司均已具备管理养老金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程度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指数,运用Probit、Tobit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并分别使用主客观金融素养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养老保险参与存在直接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的主客观金融素养水平来提升家庭养老保险参与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能够正向影响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且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客观金融素养的中介效应占比大于主观金融素养。基于此,西部地区应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居民金融知识普及和关注程度,以更好地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满足居民的养老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16.
普惠的核心是公平、正义.普惠的存在是为了消除人生差异、社会和谐共处,不使弱势群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普惠这种制度安排需要把握两大问题:普惠的覆盖面和普惠实施过程中要消除的障碍.普惠金融是普惠制度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实现普惠制度的重要途径.中国式的普惠金融的突出特点是:组织结构层次分明,运作机制点面结合,实现目标精准扶贫.目前,建立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普惠金融本身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普惠金融的作用面涉及全球,普惠金融的普惠也将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国家改革战略发展目标。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其重点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只有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通讯技术为重要载体,及时把握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路径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创新体系,才能启动小微企业、"三农"和低收入群体的巨大需求潜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服务民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诞生。《意见》明确了个人养老金参加范围、制度模式、缴费水平、税收政策、投资范围等,还要求人社部、财政部加强指导和协调,结合实际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工作正逐步展开,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积极布局,助力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乔睿 《青海金融》2020,(1):42-45
普惠金融提出至今,中国通过普惠金融进行金融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限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的金融机构高经营成本、低效率、金融服务不均衡等共性问题,精准扶贫始终无法达到"最后一公里"。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承担性、金融供需的可匹配性,是金融精准扶贫的助力器。本文从分析传统金融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着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化新技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机理,梳理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詹新 《财会学习》2018,(21):182-1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的诞生.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传统金融业和金融互联网存在的不同,重点阐述金融互联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希望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