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即“三生”空间)冲突定量研究能够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空间冲突综合指数模型,对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GWR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三生”空间冲突演化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湖北省“三生”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保持一致,其结构呈现出生产空间减少、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增加的趋势,以农业生产空间减少、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增加最为显著。(2)研究期内湖北省“三生”空间平均冲突水平由0.63上升到0.67,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较弱及弱空间冲突占主体地位,较强和强空间冲突增加最为显著,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由点状零星分布发展到面状集聚分布,表明局部地区人类干扰活动持续增强。(3)土地利用强度、坡度、距地市中心距离、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高程是湖北省“三生”空间冲突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地貌类型区各因子交互作用增强效应差异显著。未来湖北省应在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三生”...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6):162-170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功能过渡与要素交汇区,经济社会持续演变,空间冲突日趋激烈,生态文明与城乡共同繁荣语境下加强空间冲突与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韶关市转溪村,主要采用2008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问卷调研数据和环境抽样检测数据,从用地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维度,解析大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冲突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城乡统筹与空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研究区用地变化与冲突明显,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侵占优质区位,农村用地空间明显缩减,生态位不断缩窄。2018年村域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占比高达60.79%。(2)城乡经济差距与冲突显著,外来企业带动作用小,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转溪村人均收入仅为曲江区农村平均水平的50.94%,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低。(3)城市工业等企业嵌入,导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61.37%的受访村民认为外来企业破坏环境或干扰生活。(4)城乡空间冲突是多维冲突的交织复合体,主要受城乡地域功能分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空间组织与统筹治理、城乡协同发展制度供给等因素影响。(5)应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功能协调,促进城乡等值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开展空间重构,优化三生空间治理。基于共同繁荣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乡村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4.
安悦  谭雪兰  蒋凌霄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经济地理》2022,42(4):150-158+201
文章针对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体系、影响因素及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从县域—村域—农户三个尺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后脱贫时代”乡村贫困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贫困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概念,具有多维性与多尺度性,可以从外部扰动、内部结构、构成维度、层级尺度与贫困主体等方面作进一步阐述。(2)测度体系作为乡村贫困研究的工具与基础,可分为尺度确定与测度流程两个部分,在具体实例研究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多种类型数据与方法融合的组合式研究。(3)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与表现形式随空间尺度与贫困主体发生转变,可以通过地理资本与生计资本两个方面反映各因素对县域、村域、农户的作用大小、方向与程度。(4)在分析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体系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多尺度乡村贫困视角探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包括重视乡村发展,加大乡村振兴的推动力;立足村域特色,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力;保障个体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5.
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区,将1998年、2008年、2017年3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转型特征信号识别方法,揭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修正模型及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探讨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地类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转移。(2)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信号主要表现在水域、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移。(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缩小,地均ESV低值区的变化率普遍偏高,其空间分布呈反向趋势。(4)水域、湿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影响均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如何在科学管理土地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和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正式纳入中国的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系统化认知儿童日常户外行为需求及其与社区 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紧迫要义。 基于儿童视角,以日常生活圈尺度的社区户外空间为研究对 象,调研儿童日常户外行为特征、户外空间需求和满意度, 从场地空间、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和边界空间4个层面采集社 区建成环境各要素属性,经数据分析,明确影响儿童户外行 为及满意度建成环境的关键指标,包括儿童适宜活动空间面 积、周边建筑密度、步行道路连接度和边界空间出入口密度 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社区户外空间儿童友好度的指标 建议值及策略。  相似文献   

7.
黄琦  王宏志  顾江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19,39(10):71-77
以城乡景观复杂度为视角,构建包含土地利用现状、权属、产业、土地规划在内的城乡属性要素体系,运用景观复杂度指数,基于G-统计量确定城乡地域范围内城乡景观复杂度高值集聚区为城乡交错带空间界限,对武汉市城乡交错带界限予以空间呈现。研究发现:①城乡景观复杂度在城乡地域之间呈现"M"型分布,城乡交错带景观复杂度最高;②G-统计量确定城乡景观复杂度高值集聚区为城乡交错带空间界限可信度较高;③城乡交错带是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内的城乡属性要素集合体;④应发挥城乡交错带空间功能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8.
从投入产出角度测度欠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并探讨其优化路径,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1—2010年江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1个市进行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揭示了江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同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平稳但也存在局部波动;(2)在11个城市中有4个为DEA有效,其余7个为非DEA有效,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并存;(3)规模效益阶段各不相同,城市用地仍以"需求性供给"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并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三个方面对差异内在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提出未来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提升的关键是从土地单一要素投入向综合要素投入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经济地理》2023,(6):202-210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回顾,阐明土地利用布局原理,建立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三调”)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提供方法参考。文章构建的技术方法为:(1)基于“二调”和“三调”数据,对研究区域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总体对比分析,明确各类土地利用的未变化区和变化区;(2)从符合自然规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两个原则出发,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合理性判别准则,根据“双评价”中各要素评价结果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分析研究区域各类用地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3)根据文章设计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7种土地利用调整情景,构建基于图斑单元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提供支撑。文章通过以兴安盟为案例开展以图斑为单元的多情景国土空间规划,验证了该方法具有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以“三调”图斑为单元的土地利用布局以及更加精细化的规划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