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燃喜欢被提问,因为回答的同时能总结自己,但对一些敏感问题却继续选择回避。现在的高燃似乎比2年前媒体中那个高调的高燃更加成熟和稳重,但也许,他只是将“张扬”和“蛮霸”从外在转移到了内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以资本运营为特征的发展走向。兼并、重组、收购,哪一项都离不开的是——钱。创业,成功,获取财富,再创业,再成功,财富再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对于那些刚刚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从“进球”的高度来修行自己的球艺,就会少走许多弯路;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但始终“找不着北”的人来说,也许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它作为一种修炼。  相似文献   

3.
做国企与做私企太不一样了 洪瑛:我的创业之路,可以说既是偶然的,也不是偶然的.我所从事的专业原是国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会计师事务所,我成为其中一员.到了1997年底,国家要求所有挂靠到政府机构的事务所都要脱钩改制,所以我们和政府脱开了.脱开后,我们完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国际真正接轨的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4.
邱伟 《英才》2004,(1):8-8
1963年生。今年才40岁的徐立华正是“峥嵘岁月稠”。在这个节骨眼上,徐立华才不会跑去享受,当起清闲的董事长。他的三个创业合作伙伴蒲杰、徐锡广、隋波更不会,所谓挂着虚职的副总经理的说法,只能说这三人在努力干其他的事情。“波导造车”只是传言,而且很大程度证明是假的。但无风不起浪,我个人认为,徐立华开拓新产业、再次创业的想法巳经笃定。而他三个合作伙伴很可能就是先去打前阵的。  相似文献   

5.
仔细打量着对面这个温柔妩媚的女人,很难与“女强人”的称谓联系起来。然而当走进她的企业,听她娓娓道来创业的历程,记者开始强烈地感觉到她很女性化的外表下,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家所特有的执着与刚毅。[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肖鸿扬 《英才》2004,(3):57-58
他们厉兵秣马,扩张国内市场版图,悄悄占据自己所属行业的龙头老大的位置,他们靠什么起家?他们能坐多久?  相似文献   

7.
8.
1999年8月 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该法已于2000年1月 1日起施行。这不仅将为普通百姓增加创业的机会,也将为下岗者提供许多新的再就业岗位,最重要的是,它将使许多人从“为别人打工”到“自己当老板”成为可能。 一、不当打工仔;要当创业者。据美国巴布松学院的一项调查,在当今美国25岁至3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至少已有 10%的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美国著名商业顾问汤姆·彼得斯指出:“新的信息系统正在极大地减少中层管理位置,使得每个人现在都必须成为…  相似文献   

9.
10.
唐凯林 《英才》2004,(3):68-68
担保,这两个字的名声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神秘担保圈”频频东窗事发的2003年。“神经高度紧张,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商业担保如同在风口浪尖上讨饭吃,天天都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张锴雍说。  相似文献   

11.
在沪宁高速公路上,一个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驾驶着一辆丰田小轿车风驰电掣般地向上海方向驶去,突然他的手机响了,他急忙靠右停下车接听来电,原来是一家客户请求他的公司火速发货,对方急等。这位年轻人叫徐虎,是做珠宝生意的个体老板。在江浙一带,提到珠宝商徐虎,商界无不称奇。这位199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的高材生,经过十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企业》2007,(10):59-60
企业家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历练来获得的。成功企业家具有种种特别的品质和能力,从设想成为企业家,到如何成为企业家,以及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所要面临的挑战很多。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从来没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创业时机,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企业家。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呢?  相似文献   

13.
张小平 《英才》2003,(12):28-32
我们四个人的本事都不够大!《英才》:当初波导的四个创业元老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徐立华:完全是机遇。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跑到深圳打工,随后我同学蒲杰也来了。我们一起商量,是不是找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做。想过很多事情,包括做土豆去皮机。后来想还是做传呼机比较好,它在中国有很广阔的前景。我和蒲杰做了一个可行性报告,然后就到处找投资。在谈的时候,我另外一个同学徐锡广,从北京来深圳旅游结婚。于是我就跟他说了这个事情,问他有没有什么关系?他马上跟老家奉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维权、自律、创新、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下面我围绕主题讲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朱雪尘  肖鸿扬 《英才》2004,(2):16-22
论年龄.37岁的王传福稳坐电池行业的龙头老大.可谓大器早成。拼财富,身家338亿美元的王传福跻身中国内地百富榜第13名。算得上白手起家的样板。讲名气,击退华晨.德隆,入侵秦川汽车的王传福.吊足了公众胃口,不能不说造势有方。说机缘,生正逢时的王传福,赶上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时候,他一手炮制的“中国制造”虽屡遭国际市场“封杀”.却无人能阻挡其低成本扩张的步伐。虽说王传福的蹿红,且频频现身在各大媒体不过是近两年的事,但他的异军突起,绝非中国经济版图的偶然现象。当中国的财富阶层浮出越来越多生于60年代的企业家族群时.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原罪说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他们捆缚着上一代的传统情结。携带与生俱来的激进因素,手持知本利器游走在现代商场上。王传福无疑是60年代族群的代表人物.“地缘化”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承.使王传福的深圳工厂变成了他安徽乡亲的发展基地。“人定胜天”这句在60年代中国大地上最响亮的口号,被王传福注入到他的企业组织细胞里。“变革思维”这一信息时代最流行的理念,让王传福意识到企业登峰造极时的生存危机。同样是60年出生的企业家田溯宁曾公开坦言:他们出生在充满革命精神的60年代,在集体主义的70年代成长.在80年代初接触到西方化的冲击,而在90年代他们成为了中国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中坚分子。这一族群人既新锐又保守,他们的成功在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形成的企业生态圈能代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吗?  相似文献   

16.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用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7000美元,开始了创业的长跑,在香港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从事不起眼的塑料花生意。  相似文献   

17.
兰天 《企业导报》2003,(10):10-11
<正> 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著名的“世界经济论坛”选他为2001年度全球100位“未来领袖”之一。他就是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马云——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非常需要“白手创业”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蕴藏着“企业家精神”的根与源,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在这群人中出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