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相对落后,仍然延续着“高官”任命“高管”、企业排斥职工、分配偏离效率的运行模式,暴露出的矛盾十分突出。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需要,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抉择。根据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实际情况,三项制度改革可分别概括为:市场化的人事制度改革、一体化的劳动制度改革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迟 《经济纵横》2004,(10):39-4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推进市场化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动力。本文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和难点 ,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若干年前,国家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方针,东北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提速的快车道。如今,浙江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正遇到土地、资源紧张等‘成长中的烦恼”。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及地域组织形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顺  李诚固 《经济地理》2005,25(5):685-689
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汇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规模小,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激活地方经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结构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积极参与,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的阐述,以及对优势条件的分析,提出厂发展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地域组织形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给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夯实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7,21(6):80-80
首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是2005年由文化部产业司和东北三省文化厅联合在沈阳成功举办。第二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升格为由中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东北三省政府共同主办,由沈阳市政府承办。本届文博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文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围绕“文化、发展、创新”主题,充分展示东北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促进文化产业项目交流,它将对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中国东北“工业文化”品牌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以“两个置换”(“资产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为标志的企业改革已经接近尾声。相比之下,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部分省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迟缓,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分布领域广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改革滞后型地区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深化改革迫在眉睫;财政部、税务总局给予国有企业改革契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截止到2005年12月底,2005年初国务院已经通过了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关闭破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路径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动力.因此,有必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以往振兴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并以产权为核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之,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
"木桶理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运用“木桶理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并赋予了“木桶理论”以新内涵,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要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东北振兴需要思考几个关键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黄金十年"的产生原因、近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局、重塑东北营商环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再造制造业新优势和创新开放合作。科学认识这些问题,对加快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孙志明 《经济纵横》2004,(10):61-63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主办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2日至2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省台办主任王忠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郎毅怀、省社科院院长邴正等同志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是加快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步伐,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关键是解决好人员、债务、企业办社会等负担。近年来哈尔滨市国企改革推进较快,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以“两个置换”(“资产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为标志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已经接近尾声。相比之下,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部分省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迟缓,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分布领域广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成为改革滞后型地区。随着我国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平宇 《经济地理》2004,24(6):784-787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具有战略地位。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走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东北地区的传统思维,阐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在于区域创新,即新体制、新结构、新资源、新技术、新开放和新战略。老工业基地改造要采取综合对策:立足传统工业优势,深化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强国内外合作,重点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城市功能的完善结合起来,重点改造大中城市,走内涵式城市化道路,实现老工业城市的再生;发挥东北地区的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把乡村工业化作为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变区域工业化的“二元结构”,在城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乡村工业化中统筹安排“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恰逢国家提出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这一特殊背景下,本文以哈尔滨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研究核心,总结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市,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当好龙头,实现哈尔滨市的振兴,带动黑龙江省的全面振兴,为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东北现象”特征及形成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90年代,以东北区为代表的我国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缓慢。本文运用区域发展优势理论和产业系统理论,结合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具体情况,分析"东北现象"的基本特征。探讨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的主要制约因素,旨在为制定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总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的集中表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要补偿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欠账,加大东北老工业地区的技术投入,加快技术创新,而且要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国家创新政策的重要渠道。产业创新以企业创新为基础,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对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这给黑龙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缩短黑龙江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齐心协力发挥我们的资源和行业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优强战略投资方,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来,实现我省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区域竞争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需要进行大力宣传,发挥各方面宣传力量.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宣传机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加速、东北攻坚、东西互动、带动中部。”这20个字,是温家宝总理在去年8月份,在长春召开的高级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提出来的。这个战略的示人,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