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昭  刘岭 《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34-136,142
使用就业弹性指标量化分析北京服务业的社会效率。根据各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数据,建立模型后运用Eviews软件分析各产业对就业的吸纳程度,并通过相关系数分析,说明服务业发达程度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在研究北京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如何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审视北京发展服务贸易在人力资源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奥肯定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总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奥肯定律“失灵”;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工业、流通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依次增强,且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差异较大,其中社会服务业中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高于其他行业。  相似文献   

3.
《发展研究》2020,(7):4-7
教育服务业,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消费及需求升级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在国民经济行业中对劳动力特别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突出。减轻疫情对教育服务业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其就业吸纳效应,对于稳就业特别是缓解节节攀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十分重要。结合行业评估和企业调查分析,当前需要进一步激发我国教育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加大政策合力,帮助教育服务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强化行业协会及头部企业作用,支持人才供需互助平台建设;提升行业双创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带动新就业;释放教育服务消费潜力,完善适应需求升级的教育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5.
周闯  郑旭刚  张抗私 《技术经济》2023,42(3):167-178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业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1—2019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该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增加服务业就业,并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的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扩张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来增加服务业就业;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对流通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就业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公共服务业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效应,并且该空间效应也存在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加工贸易是我国吸纳就业尤其是中低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从对广州、东莞、苏州、河南四个加工贸易代表性地区的典型调查数据判断,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领域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在3000万左右,带动相关上下游行业就业人数约1000万人,合计吸纳和带动就业约4000万人。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放缓、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规模的峰值已过去,并呈现就业人数逐步下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人员素质提高和权益意识增强、就业布局加快调整等特点。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我国加工贸易领域就业人数还将延续"稳中有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加工贸易是我国吸纳就业、尤其是中低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根据课题组对广州、东莞、苏州、河南四个加工贸易代表性地区的典型调查数据来判断,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在3000万左右,带动的相关上下游行业就业人数约1000万人,合计吸纳和带动就业约有4000万人。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放缓、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加工贸易就业规模的峰值已经过去,并呈现出就业人数逐步下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人员素质提高和权益意识增强、就业布局加快调整等特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我国加工贸易就业人数还将延续"稳中有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加工贸易是我国吸纳就业、尤其是中低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广州、东莞、苏州、河南四个加工贸易代表性地区的典型调查数据来判断,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在3000万左右,带动的相关上下游行业就业人数约1000万人,合计吸纳和带动就业约有4000万人。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放缓、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加工贸易就业规模的峰值已经过去,并呈现出就业人数逐步下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人员素质提高和权益意识增强、就业布局加快调整等特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我国加工贸易就业人数还将延续"稳中有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7,(6):120-136
近年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研究集中于劳动收入占比的讨论,却忽略了企业就业吸纳持续下降这一重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和企业就业吸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具体地,信息化的发展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但是却未必会导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我们进一步证明,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必须放开市场竞争,否则就会出现劳动收入占比与企业就业人数双双下降的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稳健地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对于"保增长、促就业"以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具体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交通运输仓储争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影响的替代效应高于促进效应.最后,指出了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提升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改进的结构偏离度,在修正了各行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合理的结构比例为1"的假定基础上,对2004-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细分行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各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并不协调,且差异明显。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较快,对就业拉动效果显著,房地产业隐性失业问题严重;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但批发和零售业依然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他公共服务行业除了教育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以外,普遍存在人员富余的情况,据此提出促进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静 《经济与管理》2008,22(2):84-87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服务业对就业吸纳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是众多学者所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中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就业结构、服务贸易就业总量,以及服务贸易逆差对就业影响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应继续加强中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强知识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将外资引入生产者服务业,这是让服务贸易吸纳更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存在重要的互动关联,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2006-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新疆第二产业通过产值的增长能够有效带动城镇化发展,但就业吸纳能力有限,特别是能源、化工等资源型重工业,而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好的轻工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与城镇化关联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吸纳就业方面表现出很大优势,其中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关联作用强于传统服务业。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新疆城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邢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具有需求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三次经济普查中的行业从业人员数据为基础,用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研究我国42个行业的就业弹性、就业乘数,并分解出各因素对2002-2007年期间就业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稳定就业以传统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为基础,扩大就业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资源垄断性行业劳动成本上升较快,提高劳动收入不利于就业,而传统服务业中的低工资行业提高劳动收入不会减少就业;加快资源性垄断行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的改革,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就业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泉州市加快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手段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高、拉动作用大、贤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知识型人才就业能力强和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被称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分研究贸易对就业影响的中文文献关注的均是制造业行业,忽视了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同时所采用的制造业行业数据中也没有包含私营和个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因此也忽略了贸易对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的影响。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的省际分行业数据,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第三产业就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服务业贸易占贸易和服务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就业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是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拉动经济增长有效促进第三产业就业,特别是对零售、仓储、建筑、居民服务、餐饮、住宿、电力煤气和水的供应这些行业的作用尤为明显。同时,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对制造业行业和第三产业的个体、私营性质企业的就业促进作用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林雨菲 《时代经贸》2011,(8):128-129
作为与国民经济制造业领域、流通领域和生活服务业最密切,电子商务不仅自身形成了产业规模庞大、就业人数众多、经济带动性强的子产业,而且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拉动内需、鼓励投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入手,全面分析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经济效应,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转型升级往往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进而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而厘清制造业整体及分区域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特征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劳动力需求视角,分析了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2012—2019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0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加均降低了制造业整体就业增长率及就业人数,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分区域来看,东部省份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受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最大,中部、西部省份次之,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增加降低了东部、西部省份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对中部省份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统筹推进就业优先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基本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20.
邓昆岳 《现代经济信息》2012,(9):267-268,272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还将对就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将极大地推进作为吸纳就业重要载体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