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3个农民自组织作为研究案例,这3个农民自组织分属于治理现代化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村庄,具体分析其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的现实逻辑。基于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分析指出,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沿着组织及其成员经济利益最大化、村庄治理权力和治理地位的获取、组织公共精神培育及村庄公共价值实现的路径推进。村庄应基于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及进路,采取选择性激励方法,激励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国内外农业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地区的现实条件做了比较深入地研究,但对欠发达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关注甚少。事实上,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有发展的要求,只是他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思路还不明确,合作组织的内外部条件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发展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中国尚不存在真正的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过现实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各类经济组织,却程度不同的存在着真正合作制的因素。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将这些存在于不同经济组织中的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统一在一个整体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面对互助碎片化和互助精神弱化的转型难题,兼具市场性和社会性的经济互助是农民联合的新形态,有助于趋近熟人与生人共享、情理与法理共振的普惠式互助理想。作为目标指向和价值旨归的互惠利他,是农民经济互助的逻辑起点,可以克服单纯的熟人利他或互惠互利局限。作为互惠利他情景式表达的个体与组织合力、利益与情感嵌套,是农民经济互助的形成逻辑,分别贯穿于“身份认同—环境认知—资源支持—组织纽带”的发生逻辑和“规范引导—奖励惩罚—精英参与—内化传承”的运行逻辑之中。以公共精神培育和公共空间拓展为内核的公共性生产,是农民经济互助的优化路径,可以借助社会系统的整合力量来提高互助的境界和张力,从而增进农民的聚合力。  相似文献   

5.
以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不但早已成功地解决了“三农”问题,而且使农民成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荷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之大、实力之强、组织之严密、功能之广泛,在发达国家中居于领先水平。像荷兰这样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能保持农业的强势,离不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劳。研究和借鉴荷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对于江苏省发展农民经济组织、培育农产品市场竞争主体,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应对入世挑战,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人际间走向合作的基础。小农进入市场途径不是取消小农家庭的生产组织形式,而是农民农场一体化,农民农场一体化的最主要形式是合作制。中国社会关系取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带有“圈子主义精神”的“熟人信任”。这种以亲缘和拟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中国农民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促使个体农民在面临市场挑战时合作行为发生及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发展,但同时也内在规定了合作对象及范围的“规模界限”,最终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向更大规模、更大地域空间的拓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需要以契约、产权等现代制度为基础的“普遍信任”来做支柱,而不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个人信用”来维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业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而农村流通合作领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为从事农业产品生产的农民提供了服务保证。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合作经济的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剖析,解释了农村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纽织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并提出了农业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能持续成长并保持其优势地位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由历史学家温锐教授及其弟子游海华所著的《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2 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1年版 ) ,是一本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的农村经济史专著 ,而其中提出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的理论结论则更值得研究和关心农村问题的人们关注。这本书以 2 0世纪百年历史进程为考察时段 ,以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向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 ,在占有档案文献资料和充分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传统商品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推动农民的自主经济发展,而现实中农民很少自主进行经济发展活动.导致此状况的根源是农民支付不起只有经济组织才能支付的高昂活动成本,而当前中国农村缺乏具有经济职能的组织,或者现有组织(村委会)缺乏经济职能.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研究了村委会的职能,考察了村委会和村民的博弈关系,分析了村委会制度的缺陷及其根源,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民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的冲击,表面反映在农产品市场开放、进口量增长等方面,但在根本上却是来自国外对中国农业生产经济组织的强大挑战。而从国际农业发展史来看,合作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国内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民走出困境及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农村经济》2005,(9):98-100
实践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其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处境艰难,其性质从法理上分析应属非营利性法人。其中,农民专业协会属社会团体法人,登记机关为民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属合作社法人,登记机关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规,以明确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独立的法人地位。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待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待遇问题,在立法时,首先需要注意两个区分。一是区分非歧视政策和优惠政策,二是区分政策优惠和政府委托业务补偿。至于政府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优惠政策的依据,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合作社的功能;二是刚刚发育、生长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脆弱性;三是农业特别是转型期中国农业的产业特点。现在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一、非歧视政策和优惠政策的区分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非歧视政策,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享有不低于(不次于)其他类型和形式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政策待遇;优惠政策则是指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贫困的解释,从文化社会的角度看,存在着结构与文化之争。结构解释视农民贫困为分层社会中遭受剥夺的结果,文化解释则侧重于农民主观的生存伦理与价值取向。中国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在结构方面展开,而对农民的微观心理分析存在不足。通过解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可以看到农民经济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安全第一”。极力“避免风险”,以及“在同一共同体中,尊重人人都有维持生计的基本权利和道德观念”。这一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和“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何经济组织 ,不论是微观经济组织还是宏观经济组织 ,都是一种或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外在表现形式 ;经济组织的内核是其内在的、规定其本质的制度安排。把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看成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基础性的论点 ,对目前中国农村现实问题的研究 ,却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路 ,一种通过制度变迁实现农民组织化的新思路。这一思路 ,就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 ,将合作社和乡镇企业都看成农民的经济组织 ,对两种微观经济组织的内在制度变迁进行相互比较和参祥 ,进而寻找农民组织化的有效途径。(一 )我们提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的重大研究课题。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文生教授和靳光华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开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理论与增长方式研究的先河 ,该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在实践上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研究》是作者经过长期研究而形成的一部优秀学术专著。我曾为该书写了序言。我认为该书的特点是 :1 .资料丰富 ,真实可靠。作者大量搜集了有关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数据资料。书中的每一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试点工作,为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途径、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实践指导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益借鉴。一、典型模式经过多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改革和试验探索,两种较为成功的典型模式脱颖而出,即莱阳模式和邯郸模式。(一)莱阳模式。在近几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中,山东省莱阳市的经验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营管理》2008,(4):45-4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已成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今年,正值我国农村改革30年之际,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1周年之时,为了回顾总结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研究探讨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交流有关国家和我国各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农业部经管司和经管总站、国际劳工组织(ILO)、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农业厅、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拟于2008年9月中旬在浙江杭州联合举办“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经营者的亲环境行为对改善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在农业经营过程中的亲环境行为。研究发现: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注重种养方式对土壤、水域的影响,亲环境行为在市场引力和自我推力的作用下明显。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影响。基于此,论文提出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需求的拉力和政府政策的推力下,具有显著亲环境行为,且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三维协同。最后,本文提出,政府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一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投入一部分,农户支付一部分的"三分"法,以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9.
农民合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西方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农民合作的思想,并出现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江苏省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提高迅速发展壮大。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与创新意义(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着突出的矛盾:小农户难以及时获得市场信息,生产经营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分散的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也难以进入加工和流通领域,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国家农贷的结构、逻辑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一个很少被关注但却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它有助于观察我国古代农村社会经济、农户家庭生活、农村金融活动等的运行与变迁,同时也是理解历史上"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本文以必要的经济史料和数据作支撑,对传统农业社会国家农贷的结构、独特逻辑和运行困境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发现:传统国家农贷在放贷内容上呈实物和货币并行特征,但实物重于货币;在放贷对象上国家希望偏重于贫困农户,但现实中却经常错位;消费和生产是国家农贷的两种基本用途,但消费性重于生产性;在利息率方面,呈现出"要么低息要么高息"的两极倾向。而这些结构性特征有着内在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