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农村养老机构供需失衡、养老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严重短缺、养老服务水平低、养老服务资金和经费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提出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加强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保障水平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实践结果,提出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均衡经济增长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是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均衡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政策应该是不同地区分类选择,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分批推进。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代际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随着传统的“集体帐篷”式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被打破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为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养老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文章比较了德国、日本和新加坡三国养老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参与主体和服务内容等。德国突出了社区养老的特征,日本表现为社区为依托的多元化发展,新加坡由政府主导养老社会服务。同时,分析了我国现代养老社会服务的演进过程和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自立养老四种养老社会服务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探索我国养老社会服务未来可行的发展路径,养老社会服务在政府指引下形成政府与社区、机构、家庭、公民个人等多元合作共建局面,实现养老社会服务本土化改进,积极朝向制度化、体系化、机制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元慧 《时代经贸》2013,(12):87-87,177
人口老龄化推动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集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于一体的高端养老地产项目线人注目。由于当前政策环境影响,尤其是土地产权问题,养老地产存在银行信贷融资困难,制约了其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养老地产发展问题,探讨了养老地产项目融资需求及其金融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口迅速老龄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挑战之一,养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的福利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即将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模式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江阴市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实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江阴市多元化养老模式经验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社会安全网的重要体现。为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于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并辅以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加剧,养老危机已经越来越突出,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养老方式即社会保障和家庭养老还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对此,有人提出了以房养老这一方式,那么,以房养老在我国是否可行呢?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以房养老的发展现状、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外成熟的经验与做法的借鉴并对我国以房养老做出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以前主要依靠家庭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流动等现象的出现,使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严重冲击,这就需要其他养老模式对其进行补充。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推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我国农村中的社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必然要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到2030年,全世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比今天翻一番,从现在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到超过百分之十六,这些人口变化将给我们未来的养老体制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养老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是人们理性面对衰老、死亡的智慧选择。那么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建立—个科学、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新的养老需求出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随之迅速推广,这为解决我国严峻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希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在养老模式、养老理念和养老技术上具有创新性。社会工作作为养老领域的中坚力量,对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从老年人的需求、社会资源以及养老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7)
文化养老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的理念。文化养老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对绍兴市文化养老的需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文化养老存在理念认识不够,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养老阵地有限,人力资源不足等现状,提出了加强理念宣传,"六位一体"文化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分层分类的服务方式,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荆文凤 《经济师》2011,(4):220-221
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有潜力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符合我国传统养老文化和该省实际情况,居家养老能够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互补。居家养老能够降低社会化养老成本,居家养老服务要在实现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刘晓兰 《经济师》2008,(4):27-27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失去又导致养老问题的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都要求在发展中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在通过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期,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探讨农村养老实现方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出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假设,依据调查数据,描述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探索应对我国大规模急速老龄化的养老战略选择,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对养老资源的不同发掘整合结构及功能、不同养老方式需要的条件,以及经济住房困难和富裕家庭对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依据老年人不同自理能力,提出对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模型的建构思考,探索规避老龄社会养老风险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7.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老龄化风险和老年保障需求同步显现。与城市老年人口相比,农村高龄老人患病几率更高、身体机能衰退更快,有着更高的日常照护需求和精神关爱需求。根据课题组2021年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存在政府养老金供给水平低、看病难、看病贵、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和福利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对问题分析后发现,是由于政府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弱势等原因造成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大政府的财政和服务投入、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大力促进社会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等政策性意见,希望能为提高农村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我国农村养老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俊利 《时代经贸》2009,(8):13-14,16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以及农村社会转型,使现有的衣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使我国社会的公平、社会的稳定、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尽快的解决“三农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养老谁是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对家庭养老还是自己养老谁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还没有一致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家庭养老,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主要靠自己。1991年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论证报告》的总报告中提出,虽然我国农村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靠老人自己的比例分别是50.7%和82.2%。这就是说,家庭养老的实际比例并不高,也不占绝对主导地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是自己养老。一、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深,养老就成了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相互融合、协调一致的社会养老大系统,使我国的养老系统成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