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韦斯科普夫曾在1970年代提出了一个研究利润率动态的方法,即将其变动归于产出资本比率、利润份额、产能利用率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并将它们与三种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相对应。他采用计量方法检验了三项因素对于60年代末利润率下降的不同影响,并据此以维护"利润挤压论"针对1973~1974年危机成因的理论解释。韦斯科普夫的研究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利润率动态进行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的重大尝试,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为了进一步精细地解释劳动份额的变化,韦斯科普夫区分了两种劳工实力,这实为其分析中的败笔。  相似文献   

2.
虽然金融部门利润不是产业利润,但是它唯一的源泉还是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在金融部门执行不同功能的资本,其获得利润的方式各不相同,与平均利润的关系也大相径庭.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化之后,美国金融部门参与利润分配的份额明显提高;总体上,金融部门的利润率超过了平均利润率.不同于传统的榨取方式,金融业资本通过对收入和剩余价值的转移而获得超额利润.金融产品的低成本性和强创新性,也是金融部门能保持超额利润水平的重要原因.在实体经济利润长期停滞的条件下,金融部门利润率提高既是金融化的原因也是进一步金融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学界围绕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长期争论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马克思自用本边注的“提高”更是令人迷惑,这些现象构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其实,利润率下降规律的重点不在于利润率有没有下降,而在于生产率有没有提高,在于利润如何对象化为新的资本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单个资本的不断对象化最终必然推动社会总资本质的变化,即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秘密在于它是价值增殖出发点上的一种趋势性规律,资本积累理论是对这一规律的深层的、本质的第一个证明;社会生产力提高是对这一规律的现实的、现象的第二个证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斯拉法学派都承认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动机是获取利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等量资本应获得等量利润,即资本按照利润率平均化原则参与利润分配,而斯拉法学派也有相似的观点.两种理论在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以斯拉法价格体系理论为基础的置盐定理与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规律结论差异的根源在于两种理论对商品类别的划分不同.置盐定理属于一般利润率规律的短期特例,是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起反作用的其中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理论的阐述以资本积累为背景,其核心是资本的构成。当快速的资本积累用尽劳动力的供给时,工资上涨会降低利润,减少资本积累;后者又导致失业增加,下降的工资再促使资本积累逐渐加速。19世纪英国商业周期的波动证实了它们的关系。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机制是用机器代替工人。个别资本家节约成本的技术革新,不会必然地提高总资本积累的一般利润率,利润率的部门差异引致积累的资本在竞争中涌向不同的领域,最终过多的资本积累瓦解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本身——利润的增加。依据马克思资本积累基本模型构建的动态模型,能够估算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利润率的历史和未来演变。  相似文献   

6.
付东  钱爱民 《经济经纬》2022,(3):97-107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疏通经济循环堵点的关键在于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提高供给质量。基于代理理论,从企业资本引入战略视角考察各类引入资本对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引入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引入外源性资本降低产能利用率。(2)在三种外源性资本中,债权资本对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显著,政府补助次之,股权资本不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内源性资本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产能利用率;外源性资本增加代理成本,进而降低产能利用率。(4)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在好的营商环境中更显著,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供给质量的重要举措。研究结论揭示了资本要素配置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机制,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支持了正在进行中的营商环境改革。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必然有利润。企业的利润一般不会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而是将大部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以便谋求更多的利润。因此,绝大多数行业的产品产量都在增长。当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后,各行业产品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各种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总体说来增加了,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日趋饱和的市场一定会迫使物价趋于下降。物价趋于下降是市场经济中的自然现象。不难想象,物价趋于下降必然迫使单位产品利润也下降,而单位产品利润的下降又能引起资本利润率(或称资本盈利率)的下降。从  相似文献   

8.
1966-2009年间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经验分析表明: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进而产出资本比的下降是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根本性力量,但导致不同时段利润率波动的因素却不尽相同。新自由主义体制下,剥削率的提高缓和了利润率下滑的压力,但未能扭转下滑的根本趋势。与此同时,非生产劳动支出的急剧增加不仅扩大了管理人员与普通雇员的收入差距,而且抑制了净利润率的复苏。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压力既表明美国的生产关系需要重新调整,也说明经济的全面复苏期待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9.
利润率非平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润率非平均化是指各行业或部门的利润率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差异 ,它是同利润率平均化相反的一种趋势。各行业的利润率受多种作用方向不同的因素影响 ,有些因素引起利润率平均化 ,还有些因素引起利润率非平均化。这两类因素的作用方向相反 ,部分地相互抵消 ,但引起利润率非平均化的因素作用更强 ,使得各行业的实际利润率并不平均。而且利润率不平均是经常的、长期的 ,平均则是偶然的、暂时的。等量资本通常并不能获得等量利润 ,即使某些时期某些行业的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 ,也不能证明这是一种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价值转形过程是通过资本流动,在竞争中实现的。资本总是有一种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的冲动,这种冲动只决定于利润率,而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无关。我们应该在一个长期的事物运动过程中,全面理解供求和生产价格的表现形式,进而理解一般利润率形成后,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按平均利润率(均衡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一定是均衡价格。  相似文献   

11.
劳动报酬份额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动态关联。劳动报酬相对于实际产出变动存在滞后效应,这使得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在现阶段呈现出反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通货膨胀和产能利用率对劳动报酬份额产生正向冲击,失业率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负向冲击作用。改善劳动报酬增长的滞后效应、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促进就业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厂商价格加成模型对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39个工业行业2002-2010年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和面板联立方程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实证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工资份额和利润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币贬值提高了利润份额、降低了工资份额,从而恶化了收入分配不公,而人民币升值则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本文表明,汇率变动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效果会受企业价格加成比例和资本产出比的影响——价格加成比例的提高会削弱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而资本产出比增加会提升汇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认为当商品按价值出售时,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的利润,而如果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的利润,商品就不能按价值出售,是因为它假定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具有完全相同且固定不变的剩余价值率。但是,在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中,随着资本的流动,各个部门的预付资本和产品价值都会变化,从而,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亦会变化。一般而言,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不同部门的以价值表示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从而,在商品按价值出售时,这些部门的以价格表示的利润率最终亦会趋于一致,即等量资本最终可以获得等量的利润。因此,"相等的平均利润率"确实"能够并且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价值规律不仅适用于利润平均化之前,而且也适用于利润平均化之后,不仅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而且也适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认为,机器替代劳动的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生产率,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会下降.然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资料变得便宜,因此资本技术构成提高并不在逻辑上等同于资本价值构成提高.对单部门模型的利润率公式进行分解,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定下,可以得出利润率下降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对资本技术构成的弹性大于1.基于中国1990 ~2014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在当前的技术进步模式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正在逐渐放缓,这意味着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正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析利润率平均化和非平均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行业的实际利润率受多种作用方面不同的因素影响,有些因素引起利润率平均化,有些因素则引起利润率非平均化,由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引起行业成本的和收益差异,资本转移存在障碍,信息不完全,需求变化至少会部分抵消供给变化的作用,所以各行业的利润率不平均具有必然性,如果说平均化是各行业利润率变化的一种趋势,那么非平均化则是另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资本论》出发,以信用制度的发展和消费资本两个维度解读2006年全球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具有深层背景: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通过资本的神秘化掩盖了生息资本利润来自剩余价值的分配,导致虚拟经济和三级市场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盯上工人消费基金的生息资本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为抵御一般利润率下降不惜追逐“洪水期”前的利润。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新历史条件使当前危机不可避免地带有金融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劳资利益分配框架的视角出发,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要素分配份额的因素,通过建立数理分析模型探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7年~2008年的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报酬份额比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断提高的资本产出比、资本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以及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8.
适度的金融化因其有利于资本形成而具有引致增长的效应.过度金融化,不仅会改变职能资本在剩余价值分割中的地位,使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将其利润的更大比例让渡给金融资本,还会导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因利润率不断趋于下降而将资本转向金融领域而加剧金融化.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因利润率不断趋于下降会不断压低劳动者工资而减少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加剧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加剧剩余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金融化通过消费信贷等将劳动者收入纳入金融体系,直接剥夺了劳动者的收入,加剧了收入差距.全球金融化体系加剧了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形成了系统的引致贫困效应.  相似文献   

19.
皮凯蒂关于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结果,与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冲突的;然而,这种冲突实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这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驳倒的.而由其所形成的竞争压力,驱使资本加深对社会自然力的深度汲取,也驱使资本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并导致资本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化;由此不断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转嫁给全社会,以实现垄断资本的高积累和高收益.资本的高积累势必会带来贫困的高积累,从而造成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在当代不断地深化.  相似文献   

20.
初次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对初次分配格局的影响在时间序列视角上的规律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本报酬份额提高、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当经济发展到一较高水平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本报酬份额下降、劳动报酬份额提高.这一规律在不同国家的横截面视角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资本报酬份额较高、劳动报酬份额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资本报酬份额较低、劳动报酬份额较高.同时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机制(健全或扭曲)也是影响初次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