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历经5次的行政体制改革,说明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是行政体制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而且要反映社会需求,即提高政府服务于民的功能。由此提出安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行政机构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讨论有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如何理解和贯彻法治政府理念,并使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真正切实可行,人本途径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促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从人本法治观念、人本法律制度、人本体制和人本程序四个角度构建建设我固法治政府的人本途径,既切合法治关切人本的本质内涵,也有利于于融洽政民关系,从而使得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合法性基础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呼唤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此应采取“拿来主义”。面对转轨时期政府职能、政民关系、行政观念转变的现实,当前应该注重解决好公共管理的主体问题、行政伦理问题、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依法行政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限政府的内涵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当代财经》2003,(8):13-16
当前,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向问题的研究上,学术界存在着多种意见。但是考虑到我固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建立“有限政府”是比较务实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向。探讨有限政府的内涵实际上也是规划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它包括政府职能有限、政府权力有限、政府规模有限、政府绩效“有限”等四个重要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行政负担作为公众与政府互动体验的重要变量,是衡量政府治理有效性的关键指标。行政负担概念一方面源自公共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技术理性的过度张扬,另一方面作为政策过程的补充发挥工具效用。识别流程设计、部门协调以及繁文缛节等要素对行政负担的影响机制,以建构行政负担的转化路径。降低行政负担的关键在于将公众和企业的行政负担转移至政府,结构设计、多元合作以及数字技术的结合提供了政策进路。近年来政务服务改革实践验证了行政负担转移机制的效用。聚焦政民互动关系中的行政负担议题,探索化解转移行政负担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政府财力资源是政府行政能力行使的先决条件之一,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当前增强我国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财力资源,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保证政府有充足的财力资源;加强行政成本核算,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总之,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同时,提高和优化聚财、理财和用财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领导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彪 《经济师》2009,(4):85-8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性资本营运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剖析我国当前政府行政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资产管理创新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央地方关系重塑、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市场关系调整、行政决策和监管体制创新与完善等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成效加以概括综合,继而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解决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推进政府转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最近,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我国情况而言,政府转型既是经济改革的深化,也是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规划强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它置于深化改革的首位,因为这不是一般行政事务性改革,而是要以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为重要内容的政府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与改革问题。 胡锦涛主席前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学习会议上讲话,对政府体制改革问题做了极为深刻的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表明,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把政府建设成一个履行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然而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不仅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又履行庞大的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能,即政府身兼有两种不同的身份和不同职能,这就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1.
行政在本质上属于政治,行政明是政治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行政明,是当前我国政治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应从调整行政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推进行政民主化和整治腐败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关系应该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被授权与授权的关系、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及以政民良性沟通为特征的合作性伙伴关系。但在实践中,两者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从社会、公民与政府这三个不同层面努力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为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说,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立起便民原则。  相似文献   

14.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转要政府职能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我们适应入世要求,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的一顶重要举措。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下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作为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震,特别是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现行审批制厦的弊端日益明显。审批程序繁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源于西方的政府规制理论也随之成为我国经济学界、行政管理学界和法学界讨论的热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黄钟 《江南论坛》2012,(12):28-30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深人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党的十八大还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从改善民生、创新管理出发,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府管理与政企关系的调整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在国有经济明确定位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中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政企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从理论上疏理清楚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一、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关系的重大调整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要的出资人制度。围绕这一目标,需要在国有资产管理层内部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国资专司机构与政府、国资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目前有人认为可以将中央政府理解为地方政府的出资人,地方政府将它…  相似文献   

18.
王中 《时代经贸》2009,(10):51-53
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也初露端倪,政府微观规制职能目益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政府必须通过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纠正市场失灵,同时克服政府规制失灵。WTO更加严格要求我国政府遵守其规则。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的微观规制必将在性质、目标、方式、互动模式、体制等方面得到重塑。  相似文献   

19.
寇军 《江南论坛》2010,(7):41-43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共管理方式创新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广泛开展,形成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相对照,政府行政效能方面依然存在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因此,对于行政效能提升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攀 《经济研究导刊》2015,(9):263-264,310
政府诚信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诚信政府应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随着政府行为透明度的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提升,政府的“言行举止”关乎着公众的切身利益。而确立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在诚信政府建设中加强对公众信赖利益的保护,既能保证行政相对人获得更稳定的法律预期,民众也会因为政府的“言行一致”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