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为了促进各区域问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预算安排的对下级政府无偿的资金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考验。如何建立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笔者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长湧 《财政研究资料》2007,(5):46-48,F0003,F0004
中美两国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下,通过划分事权和事责、确定各自拥有的支出权力和收入权力,各级财政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分工;而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各级财政建立了内在合作机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中美两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然后提出完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由4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构成:一是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二是税收返还;三是专项补助;四是原体制补助和上解。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财政实行的是1996年出台的过渡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此转移支付的分配不规范,资金安排随意性强,且规模较小。这些对建立规范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极为不利。因此,要立足于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新的适合现实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转移支付形式。  相似文献   

5.
转轨财政不同于一般财政的特殊性是其具有支付改革成本的职能,支付改革成本给我国转轨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影响.要减小财政改革成本压力,须进行两层面创新,即在理论上要突破单纯从市场失灵角度来研究我国转轨财政职能的局限,确立支付改革成本在我国财政职能体系中的地位;在实践上要改变积极财政政策从"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支撑经济增长转移到"以支付改革成本为主",从而建立和完善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上来.  相似文献   

6.
仇童伟  何青 《财政研究》2023,(5):84-102
本文利用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数据库2016—2018年数据,从财政投入与支出两个维度系统评估了财政支持对脱贫地区经济增长与脱贫成果巩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脱贫地区生产发展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且未影响脱贫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支出因前期大规模投入而增效不明显;财政专项扶贫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是激励脱贫地区经济增长和脱贫成果巩固的重要原因。机制检验表明,财政支持通过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激励企业发展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增长;脱贫地区继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社会发展支出并不能促进非农就业率的提高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生产发展支出是通过促进一二产业发展来促进脱贫地区经济增长的,随着脱贫地区经济增长,生产发展支出的重点需要转向第三产业。为此,因地制宜地调整生产发展支出结构,促成脱贫地区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是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利用河北省2007年的相关数据,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角度,分析形成地区间小学教育差异的若干因素,构建了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农村小学教育投入模型和农村小学标准教育支出模型,并据此设计农村小学教育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模型和激励性转移支付模型,以促进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均等化的实现。文章还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是完善财政体制的关键。本文综合考虑各地区税收收入、转移支付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成本,纠正了用实际财政支出评价支出责任时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财力与支出责任的匹配度指标。使用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层级改革对财力与支出责任匹配度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方法(DID-PSM)分析表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提高了县级财力与支出责任匹配度的主要原因是减少了地级市对转移支付的截留,增加了县级转移支付的可达性;财政层级改革使县级财政匹配度平均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随新玉一、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在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体制中,已经包含了以下四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定额补助(上解),亦称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税收返还。尽管上述四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在调整中...  相似文献   

10.
一、财政直接支付运作流程财政直接支付,指由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提出的支付申请,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商品或劳务供应商等)或用款单位(具体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的预算单位)账户。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类型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转移支出等。财政直接支付的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的概念,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了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并对2000—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结论是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一贯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根据模型所测算的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分配的模拟结果显示,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要想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应考虑进行横向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2.
国外转移支付制度比较与借鉴李湘昀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财政纵向和横向不平衡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全面实施,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建立和运用转移支付制度的成功经验,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3.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之为财政转移支出,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上下级之间根据相关的标准所展开的财政资金转移。本文简单的探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程鑫  范迎新 《云南金融》2011,(5X):173-173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之为财政转移支出,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上下级之间根据相关的标准所展开的财政资金转移。本文简单的探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它改变了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资金缴库和拨付的国库管理方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规范政府分配秩序,加强财政管理监督,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革主要内容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收入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相应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监督检查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完善财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后不可缺少的配套改革措施。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都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内容,各有侧重。本文试对目前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供给侧"改革要求供给体系的高效率,而中国地方福利性财政支出效率有待提高的现实背景,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教育和医疗卫生两方面支出效率代表中国地方福利性财政支出效率,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福利性支出效率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全面测度其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在受限因变量的Tobit模型下运用2002-2013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重点考察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对地方福利性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本文证实了随着财政分权的加强,地方福利性财政支出效率是下降的,而转移支付则与其显著正相关。提出对于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在考虑财政分权层面给予地方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自由财力的同时应该更加侧重于加强中央的事权、支出责任和完善现有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以焦作市辖区六县(市)财政转移支付为例,分析了对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在内的各项转移支付实施情况以及对财力均等化和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造成的影响,并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修改转移支付测算方法、加快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强化转移支付立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以焦作市辖区六县(市)财政转移支付为例,分析了对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在内的各项转移支付实施情况以及对财力均等化和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造成的影响,并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修改转移支付测算方法、加快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强化转移支付立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的财政监督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伟 《财政监督》2006,(12):57-58
一、日本的财政制度概述 日本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预算制度、财政收入和支出制度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等。以下对这些制度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