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热衷于对利益相关者分类进行研究,但是对利益相关者分类的标准还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从两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以期为今后研究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湖南省三县192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调查样本,通过建立二阶段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制度规则对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越趋于平原湖区、治理主体产权界定越清晰,按顺序取水的分配规则越强化、农水使用者越按比例投入和政府投入逐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绩效越好;小型农田水利的排他程度、管水员的管理和政府的监督也对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绩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从一味地关注股东利益发展到力图合理分配财权以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这种变化无疑为各方利益相关者谋福,但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治理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利益相关者与财务治理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划分为农业水价影响者、农业水价承担者、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四类,并分析四者的权力与利益,从而理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农业水价影响者通过改善改革环境可以提高农业水价承担者缴费的配合度,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实现双方利益的优化。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的运营效率对农业水价影响者与农业水价承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二者的运营效率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最后就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制约水电开发的市场、社会和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对水电开发企业构建利益相关者协调治理法律保障机制的必要性进行说明,进而对法律保障机制构想做了阐述,并着重研究了水电开发企业公司利益相关者协调治理的信息披露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会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理念的挑战。自20世纪六十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的学者首次命名并给出定义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众多学科,如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旭辉 《水利经济》2017,35(1):66-69
大中型水电工程作为影响地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系统工程,基本都包含工作量巨大的移民安置项目,它不仅决定着工程进度和成本,更关乎地区社会稳定。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水电工程移民项目治理的合理性,进而采用多锥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对水电工程移民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类识别,从水电工程中资源影响、关系程度、社会性3个方面进行分类,提炼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3种类型,总结这些主体的行为和风险,进而梳理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共举的水电工程移民项目治理结构。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识别出水电工程移民项目的赋权与网络协商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为我国推进实施水电工程移民项目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村养老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失灵的内在机理分析发现,政府、企业、农村老年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家庭子女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造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现实困境。研究结论表明:只有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明确定位,才能克服其相互冲突和博弈状态。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协同治理理论使各利益相关者达成利益均衡共识,共同致力于社会化养老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森林公园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森林公园管理问题的研究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和谐森林公园建设是时代要求。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解析森林公园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提出重构建森林公园内部治理结构和加强森林公园外部协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在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是克服风险、实现协同的关键手段。文章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基于关系、互动、协调和协同的四维分析框架构建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逻辑模型,并对协同治理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协调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牧区水利协同治理的长效运作提供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自身存在限制因素是阻碍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定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依托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项目,以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结合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成果,确定了影响耕地质量的9种限制型:排水限制、质地限制、水分限制、障碍层次限制、污染限制、酸碱度限制、有机质限制、灌溉限制以及剖面构型限制。应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以全局可比的无量纲形式反映出限制型的制约程度和自然等别提升潜力,从而计算出耕地质量限制型谱序,对确定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安县存在12种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组合类型,其中2~5等地以酸碱度限制、酸碱度-水分限制和水分限制为主,6~7等地以酸碱度限制、灌溉限制和排水限制为主。依据确定的耕地自然等质量主导限制型,可以针对不同等别的耕地采取对应的质量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水利的投入不断增加,然而"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市场管不了"的现象仍然存在,跨村水利管护机制缺失、基层治水规则与秩序失范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福建永春县吾峰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改革为例,分析基层村镇场域中治水规则的建立与变革,从边界、身份、选择等7项规则入手剖析其对基层治水有效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治水规则深刻影响了吾峰镇水利管护的行动情境:边界规则突破了原有以行政边界划定的资源治理边界,并鼓励企业等新行动主体进入;身份规则、选择规则明晰了管护主体的合约关系,确定了权责监督机制;偿付规则实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信息规则推进了基层治水的公开、透明化运营;聚合规则创新了基层民主的可实现形式;范围规则通过试点选择创造了政策空间。在7项基层治水规则的共同作用下,吾峰镇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改革摆脱了管护主体缺失困境和跨域治水合作困境,实现了治水行为的规范有序和管护绩效的稳步快速提升,促进了农村基层治水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快速发展、农村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水利管理明显加强等方面总结近年来农村水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农村水利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机制不活、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提出新要求等方面分析开展农村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并从加快农村水利设施提档升级、全面实施农业节水战略、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水利其他改革创新、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补强短板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构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江西省为例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认为存在病险水利工程多、灌区设施不配套、资金投入不足、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等问题,并指出构建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政府引导扶持,做好服务监督;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加强经营管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解决体制不顺3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得俊 《水利经济》2015,33(3):59-62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现代农业要求有现代化的水利作为支撑,而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必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保障。从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出台,青海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青海省灌区劳动力的不足等方面分析了青海省发展现代水利面临的机遇;从财政资金、科技推广、区域发展以及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发展现代水利面临的问题;提出围绕现代农业和生态立省、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创建示范园区、完善政策和组织等措施发展现代水利。  相似文献   

16.
为健全完善我国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水利事业更好发展,在对湖南省内外多处水库、水闸、堤防、灌渠等水利设施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我国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官僚主义理论阐述其产生原因。研究发现,社会、个人在水利治理中过度依赖政府,上下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跨界纠纷难以解决,政府部门间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交叉重叠、九龙治水,专项资金规模庞大、财政碎片化现象严重。而社会和个人自主性不强、自我组织能力较弱、参与水利治理机制不完善,各级政府行政性分权特征明显、职责同构、博弈地位不对等,部门间职责边界模糊、部门利益固化是其主要成因。基于此,提出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水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各方利益均衡治理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赵龙龙 《水利经济》2016,34(2):64-67
以角色理论为逻辑起点,对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中存在于政府、村民委员会及村民三者之间的角色冲突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因政府监督管理缺位、村民委员会自治性弱化和村民有效参与机制阙如导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过程中同时扮演双重角色的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都发生了日趋严重的角色间冲突。而有效解决角色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创新民主参与形式,拓宽民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粮食主产区妇女的农田水利管理模式偏好及参与灌溉管理意愿对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结果表明,集体化、家庭化解决了分散、细碎农地的灌溉问题,乡村精英能降低农田水利市场化程度,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可缓解农田水利的灌溉压力。"单打独斗"的灌溉管理模式不足以保障水田作物的季节性需求。农村教育、耕地面积、乡村精英管理有助于增进妇女参与农田灌溉管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汪琦  宋敏  张凤泽 《水利经济》2017,35(6):19-23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31省市的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分析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波动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规模效率普遍呈递减趋势,规模不经济是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阻力;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高和低的地区都出现相对聚集的现象,而各省市具体地区的空间聚集特征强度差异较大。提出我国应注重农田水利规模效率的提升,扩大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投资规模以减少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淠史杭灌区六十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文章通过调查,分析了淠史杭灌区水利建设60年来的成功经验,剖析了其建设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建设过程和建成后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