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于科技支撑体系这一具体领域,研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现状和新型城镇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问题,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科技支撑体系框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科技支撑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欣霞 《经济师》2013,(10):41-42
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直接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广元市城镇化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对扩大消费需求、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极为不利。通过提升广元新型城镇化水平,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助推广元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是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海南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既是海南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海南建省办特区20多年以来,城镇化水平由1988年的16.99%上升到2011年的50.5%。尽管海南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化对城镇化支撑较弱等问题。文章主要对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区别,在解读三者含义和国家政策的同时,探究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为日后探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农业劳动力的"离农"、"脱农"现象非常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愈加突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已势在必然。立足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思考"三农"问题,阐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互动联系,以安徽省为例,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还不明晰,本文在现有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现状,以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衡量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以往快速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休整和纠偏。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尤为注意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9.
当前,西部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新型工业化具有自身特点,面临多层次的任务,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与农业、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为了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城镇化放在了"五化"的中心位置。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如何跟紧形势,抓住机遇,顺应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发展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工业化是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工业化新模式。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其发展战略.使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与新型工业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文斌 《经济与管理》2004,18(9):52-54,57
产业集聚能通过集聚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同产业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跟进到集聚区,从而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影响,对新型工业化建设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集聚产生的原因以及集聚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应实施适当的引导和合适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4.
乔榛 《生产力研究》2003,(6):180-181,22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但是 ,应该看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有许多艰巨任务我们必须面对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使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立即达到解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回避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如何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效地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拖累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远未完成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统一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是互动而非对立关系,并提出加强三者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乃至城市化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工业、农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同一个问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占据着启动全局的特殊地位;我国城市化的合理道路是区域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与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榆(林)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的重点发展经济区。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经济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和空间布局特征与问题,指出经济区面临的发展困境是资源型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严重冲突。提出以动力多元化、集中式城市化、城镇与产业协同、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适度开化、集聚布局、保护生态”的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基本策略。以强化空间功能区规划的空间政策管理、加强城市一工矿区空间集约利用规划机制,优化城市化空间组织,作为空间布局规划的战略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城镇化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走出了农村,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残缺,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流动"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瓶颈和关键。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另辟蹊径地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小城镇为过渡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尹晓波  侯祖兵 《经济地理》2006,26(3):473-477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平台,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S”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文章通过西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对海峡西岸经济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