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协同创新项目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利益分配模式直接决定项目成效。现有关于利益分配的研究中考虑项目阶段性特征的较少,不能满足利益分配动态均衡的要求。将过程阶段思想引入利益分配,构建了三阶段动态利益分配模型:首先在考虑影响因素(创新成本、风险因素、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给出利益分配系数,然后根据创新主体满意度对其进行调整,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最终分配比例。分析表明,分配系数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满足创新主体在各阶段的利益需求,可为协同创新项目的利益分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的风险分摊与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协同创新利益分配问题是保持协同创新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综观国内外对利益分配的研究多是在不考虑协同各方所承担的风险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当今研究的一个空白点。首次提出投石效应的概念,并针对此问题对"Shapley值"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利益分配方法,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法克服了Shapley值法的不足,使利益分配的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创新体长效发展的关键。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对于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益分配机制是其最重要的契约机制。在总结前人对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的关键诉求,提出了以利益分配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相融合的系统性协同创新体利益分配机制,对现实中的利益分配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利益分配模式涵盖了静态的分配原则、依据、算法与动态流程,其运行机制则包含相关运行基础和合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6.
7.
分析了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利益冲突的产生及其形式,并使用利益冲突曲线对其进行形象描述;通过分析与总结AIM联盟在协同知识创新利益协调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借鉴相关领域对协调机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完善、合理、可操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周国华  李施瑶  夏小雨 《技术经济》2020,39(3):10-19,29
针对复杂产品协同创新中各类企业的不同利益诉求,基于复杂网络、公共品演化博弈等理论构建复杂产品协同创新网络利益分配演化博弈模型,对网络的合作行为演化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当协同创新合作需求不同时,利益分配结构要有所区别;在利益分配结构中考虑企业的投入与重要度可以减少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当利益分配机制的制定缺乏一定的公平合理性时,可以通过调动骨干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来提高网络整体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借鉴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创造收益和创新承担风险的夏普利值法改进模型,用于解决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合理化问题。将该模型用于研究一个由单个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协同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经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主导型经营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风险机制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问题之一。主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合同保护型、合同服务型和合同返还型三种形式。其利益分配机制在现实中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产生了合同违约现象。根据博弈理论,其违约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风险机制不完善,而利用期权思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风险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分层实施机制和互补互动格局。以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分析了38家教育部认定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过程中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的结构分布及平台特征,并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类型、牵头高校属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呈现运动化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结构差异大。最后,探讨了两类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可分为协同创新联盟建立、协同创新运行及运行过程风险监控3个模块,采用流程图清晰表达3个模块的构成环节和运作过程,对流程图中每个节点进行节点描述,明确其任务事项、管理规则、操作方法,重点研究了协同创新运行过程的动力层、行为层,即知识创造、转移和对接以及评价层。3个流程图具有衔接点,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流畅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中心是协同创新理念表达和协同创新功能实现的载体,是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以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科分布和单位组建两个维度,研究了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组建的共性特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中心学科分布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理学与工学互相支撑成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显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互动联系形成社会学科群,医学、农学、教育学处于相对边缘位置;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单位呈现多主体联合攻关态势,牵头高校以“985工程”高校为主体,基于学科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逻辑,汇聚合作伙伴发挥协同效应;协同创新单位基于学科平台优势和长期合作传统,在选择研究领域和确定合作关系方面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识别组织智力特征是组织整合智力资本并转化为组织价值的基础。运用扎根理论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智力进行研究,发现了4个方面的特征,即全国行业领先型战略目标、特色科技型知识管理、双能型领导者与多样型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5.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科学技术中心(STC),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以及实现多方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巩固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导地位。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在运作模式上具有组织管理“集中—分散”、研究与教育紧密结合、知识转移有效、动态监测评估等多重优点。我国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时,应充分借鉴其优点,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与质量,为早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相关研究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在对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科技型人才聚集为视角,提出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复杂系统。通过分析协同创新环境与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系统的作用过程,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相应模型,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并利用拟合优度方法验证系统有效性。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结合工作实际,得到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管理启示如下:制定以科技型人才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战略,强化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制度支撑,完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校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对于高校协同创新活动以及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高校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机理仍缺乏深入探索。基于此,从结构、关系、认知3个维度入手,考察了高校社会资本借由高校与其它主体协同行为路径作用于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以及协同行为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校社会资本对协同创新绩效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同时,高校协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高校社会资本越丰富,越能促进与其它主体间的协同行为,进而提高高校的协同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8.
以知识生产与认知方式变迁为线索,考察大学(包括科学研究机构)与企业(产业)从不可通约转为可通约的过程,该过程大致可分为独立式阶段、接触式阶段和协同式阶段。通过研究产学研协同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产学研协同演进特点,进而提出推进产学研协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于资源配置理论,从科技创新资源条件、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创新产出效益4个方面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0-2020年中国高校数据,从科技创新视角分析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结果发现,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呈现区域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征;科技创新产出效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而科技创新活力的影响较小;资本因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而人才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中国高校应该重视优秀人才培养,参与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