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省区市创新能力动态趋势及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7年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了一个逐步分化和持续上升的趋势。创新资源正在从单一地区的绝对优势发展为多个地区的强势,资源分布趋于合理;创新产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在专利还是在人才培养和价值创造上,基本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在创新辐射能力方面越来越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持续创新能力在略有波动中保持了提升的趋势;创新网络尽管还不完善,但网络能力正在蓬勃发展和积极构建之中。概括来讲,21世纪头7年的创新要素发展过程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较快全面提升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从创新驱动视角构建了企业创新驱动过程模型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时序加权平均法实证研究2008-2013年我国内陆30个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区域化差异。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明显,呈现东强西弱格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大,同时创新过程与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各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政府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营科技企业网络嵌入性、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提出了网络嵌入性、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一个研究框架,探讨了网络嵌入中技术嵌入性与业务嵌入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环境动态性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认为,网络嵌入性的各个维度因素对创新动力有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以黑龙江省为例,构建了石墨企业创新联盟网络,通过对石墨企业创新联盟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石墨企业间形成的创新联盟网络的联结关系互动频率低,占据结构洞位置的是在创新联盟网络中拥有较高研发能力的明星企业。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检验了创新联盟网络对石墨企业创新能力的微观影响,得出了结构洞、网络规模与石墨企业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中心性、网络密度与石墨企业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将县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了使比较更具全面性,本文选取泉州市2015年15个相关创新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晋江市、石狮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者虽连续几年同时跻身中国百强县,但是晋江市的创新能力一路领跑,石狮市的排名则相对居中.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模式、人才创新驱动是造成两地创新能力差距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能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和知识转移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汽车行业企业间联盟网络,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网络集聚系数与平均路径长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绩效,而网络集聚系数对企业创新产出呈倒U型影响,并对网络距离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能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和知识转移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汽车行业企业间联盟网络,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网络集聚系数与平均路径长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绩效,而网络集聚系数对企业创新产出呈倒U型影响,并对网络距离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发明专利的有效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对东北三省与苏浙鲁粤四省在发明专利有效量方面相关指标的比较,可发现东北三省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主要表现。而其原因主要在于:东北三省科研和创新的规模效应较弱;东北三省创新要素投入长期不足;东北三省创新活动主体职务发明的经济效应较弱。为扭转东北三省职务发明有效量不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整合东北三省的创新资源,在局部地区或个别产业培育科研和创新的规模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的要素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及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与主观赋值法相结合、变异系数、相对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升路径等。研究表明:(1)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呈缩小趋势,并且差距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产出和投入之间。(2)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整体上呈现出由低水平层次逐渐向高水平层次演变,高水平能力和较高增长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少数创新极核,低水平能力和较低增长的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高水平的协调关系,中西部大部分中心城市则表现为中低水平的协调关系。(4)加快构建基于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网络,促进"多核驱动、点轴延伸"的整体科技创新路径形成。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提升路径呈现多样化形式,主要包括投入—产出—环境提升型和知识—技术—产业创新提升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
冯蕾 《经济论坛》2010,(12):72-75
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进程中,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创新不仅关系着本企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限制,提升创新能力似乎要比大企业困难得多,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创新特点分析,依据协同理论提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使基于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和价值链升级的必然战略选择。将客户需求划分为产品导向需求、效用导向需求和服务导向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客户需求挖掘与定位、服务创新资源评价、基于网络资源重组的服务创新、服务创新结果交付、服务创新成果巩固5个阶段及客户全程参与、沟通噪音消除两种支持活动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模型,并从营销、合同、定制化、合作网络和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给出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识别网络结构资本对技术能力的影响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核心问题,现有研究对这种影响关系形成的内在机理还缺乏系统认识。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企业样本数据实证发现: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能提升外部知识获取和知识转移效率,网络多样性则只能正向影响外部知识获取。外部知识转移只能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向作用,外部知识获取则与技术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显著正向关系。知识距离对外部知识获取在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与技术基础能力,网络多样性与技术基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起调节作用,但完全调节外部知识转移在网络中心度与技术创新能力、网络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最终执行者和最小组成单元,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实现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嵌入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创新活动受到知识网络中知识元和协同网络中合作伙伴的双重影响。从网络结构视角研究知识网络嵌入和协同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网络可视化技术构建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医药领域知识网络模型和协同网络模型,分析中心度和结构洞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企业创新绩效与知识网络中心度呈倒U型关系而与结构洞呈正相关关系;②企业创新绩效与协同网络中心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结构洞程度关系不显著;③知识网络与协同网络相互分离无相关性。最后,从网络结构角度提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5.
企业竞争优势论表明,企业成长的力度与高度取决于其它动态竞争能力,协同能力是关键的竞争力,而协同建立在双方或多方的网络关系基础之上,无处不在的客观网络关系决定了成长中的中小微企业必须从网络视角不断创新协同机制、提升网络协同能力。运用企业成长论、网络论、协同论,从中小微企业"天生弱势"及其成长的网络化客观事实两个基本特性出发,通过理论推演,建构以协同网络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的网络圈层结构模型,揭示企业网络化协同发展这一内核,剖析基于协同能力以整合资源与机会的企业成长机理,提出基于协同网络JMS模型的网络赋能新观点。研究发现:中小微企业网络化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应是一个涵盖协同网络、协同动力、协同引擎、协同平台、协同主题等在内的网络层面的系统性创新,创新思路亦应在确保协同网络通路畅通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于地方政府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强,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如西藏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弱,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则处于中等水平。根据此评价结果,文后给出了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些政策建议,如加强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强化官、产、学合作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07-2016年中国工业企业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分别以企业规模和环境规制强度为门槛变量,研究环境规制强度、企业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交互项对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企业规模为门槛变量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质量间存在单门槛效应。当企业规模低于门槛值时,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中西部地区促进效果并不显著;当跨越门槛值后,均可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并且东部地区促进效果增强;以环境规制强度为门槛变量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质量间存在单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相应门槛值时,东部地区促进效果显著,而中西部效果不显著;达到门槛值后,促进效果均显著,但东部地区促进程度稍有减弱;企业规模会间接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对技术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创新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的少数核心企业控制和影响着大量非核心企业,但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成长也将影响核心企业和整个创新网络。结合沈阳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情况,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在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以及政策环境等均影响着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4—2020年中国11大军工集团财务报表数据,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运用LP方法计算国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国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但低于高技术产业增速,说明国防工业技术进步比较明显,但进步速率还不够高;各细分军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电子工业和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比其它军工行业高。收敛性分析表明,国防工业中,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企业对较高企业具有追赶效应。建议军工行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的行业,促进军工行业协调发展;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先进民用技术转军用。  相似文献   

20.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军兴军进程。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承制军品民营企业成为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新生力量,其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也成为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承制军品民营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利用DEA模型测算了87家承制军品民营企业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情况,对承制军品民营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最终提出了相应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