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和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界限的日渐模糊,技术创新活动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指导下,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技术的本质是知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实质上是技术知识创造、转移与价值应用再现的过程。从知识创造理论出发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模式及其选择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AHP法构建融合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旨在为军工、民用企业等技术主体选择技术融合模式、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防工业是保障国家军事力量及军事优势的重要科技和工业基础,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带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动力,是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最重要领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当今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日益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有助于扩大自主创新的社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后劲,提高自主创新效率效益。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实现,主要是基于科技扩散集成效应、优势叠加倍增效应和共享协同互动效应。为更好地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需加强军民融合式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上对国防与民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呈现新的趋势,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转移的特征和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与转移各有特点与规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防工业技术及产能在新的国防科技政策的引导下,发展迅猛。军民融合技术的转移形式也由原来单纯的"军转民"模式向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用与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使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根植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之中,对促进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冷战结束后,美国率先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并加以实施,日本更是建立了寓军于民、官民一体的研发体系。通过探讨日美两国推进军民融合、促进两用技术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在管理机制、国防采购机制以及专利所属管理办法3个方面,对我国促进两用技术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李娜  陈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1):133-141
军民融合创新是军民融合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和结合,对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科技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基于创新协同视角,主要考察财政政策对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影响。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类并量化军民融合创新协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回归方法考察财政政策对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度整体上仍属于低度协同,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协同水平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政府对该领域实施相应的干预与扶持。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家和地方各级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产业、科技等方面蕴含的丰富国防储能亟待释放,金融领域和社会资金不断集聚与资源闲置并存,蕴含着巨大的系统投资体量和潜力。因此,亟需着眼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其它国家战略综合施策资金需求,以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创新为抓手,坚持体系化推进,面向军民融合多领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8.
2020年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新形势下,在如何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的制度、搭建军民合作平台,如何促进军民科技双向转化等方面,北京市开展了积极的工作。通过重点介绍丰台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军工行业经过持续发展,无论是在营业总收入、资产规模、增长态势等方面,还是在技术能力、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将成为我国培育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和未来3~5年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军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合力尚未形成、"军转民"动力不足、"民参军"壁垒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军工统计不适宜军工发展诉求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难题。因此,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安全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军工优势,提升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军工行业的针对性统计,全方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抓手助推"军转民""民参军",以组织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依托提升军工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既是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抓手,又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既迎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军民科技融合开展综合服务,从供需要素、平台要素、主体要素3个方面系统审视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基于依托平台差异、服务链条不同、运行机制变化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实践经验,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导向性作用,深化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布局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发挥“互联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倍增性作用,及培塑专业化运营和服务能力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军民融合的相关研究数量快速增长,但是从战略规划角度归纳军民融合的重要任务时,却面临着现有研究结论过于纷繁、相关理论支撑不足的困境。基于过程分析视角,结合技术发展规律、科技创新和科技组织方式等因素,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三维分析框架,着重阐述该框架构建过程与潜在意义,以此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情况。该分析框架能较好地阐述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而且其构建过程,对于未来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其它相似领域的战略发展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军民融合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存在宏观环境约束、社会资本缺失、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和困境,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主导作用和融合治理结构等视角提出突破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瓶颈的路径机制,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中国历史上通过劳武结合的军事制度实现军事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协调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深度融合方式主要通过主导机制、规范机制、协调机制、互惠机制、保障机制等发挥作用。如何实现军民一体化,发挥各军民融合参与主体的能动性是实现我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载体,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应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需求,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从一体化国家安全体系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多种安全需求出发,结合各典型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出军事需求牵引型、国防军工支撑型、两用产业集聚型、军民科技融合型、综合融合发展型等5种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展模式。针对不同模式的共性及个性需要,构建了涵盖军事需求、国防动员能力、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等要素的三级评判考核指标体系,并就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所需的配套政策清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包括军民融合广度、融合层次、融合深度。构建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指标权重计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值。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受军民融合主体经济效益、军民关系制度安排和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提高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需提高融合主体的经济效益,完善军民关系制度安排,畅通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15.
军民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其影响因素众多繁杂,运用科学方法厘清军民技术融合影响因素和影响过程,为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对于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增强国防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将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分为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标准3个子系统,通过分析3个子系统间关系,界定军民技术融合系统边界,构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航空航天业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通过仿真分析,得出政府政策、技术标准、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是影响军民技术融合的重要因素,进而揭示各变量与军民技术融合的内在联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军民技术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军事科技创新对军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论述高校加强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培养、加快落实军民融合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剖析我国高校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探讨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校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从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和动力机制3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高校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和主要实践形式是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其中,科学评价示范区创新能力是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对经济的影响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1法主观赋权与熵值法客观赋权,使用灰色关联度,〖JP2〗以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评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军民融合示范区创新能力总体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创新投入的增长幅度比创新产出大;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反转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J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