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李佳楠 《生产力研究》2022,(11):103-107
近年来,进入超越追赶阶段的中国企业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以中国后发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检验,探讨了机会窗口、技术创新对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所在产业出现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时,后发企业较容易突破技术或市场壁垒,促使后发企业实现超越追赶,进一步研究发现,后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缩小与行业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后,机会窗口对后发企业进行超越追赶的驱动作用会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既丰富了机会窗口的动态性,又丰富了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研究,对企业的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发地区应该首先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通过资本要素的积累,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随着要素积累水平和速度的减慢,经济发展模式会进入新古典增长的轨迹,即由于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经济的增长速度最终会趋于停滞,如果要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后发地区的技术进步模式应当从发挥后发优势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但是同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创新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跨国公司对美逆向直接投资是中国由资本输入国转变为新兴资本输出国背景下的产物.中国跨国公司通过开展对美直接投资活动可以更有效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拓展发达国家市场,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可以打破美国的高科技封锁,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化解中美贸易摩擦,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这些因素共...  相似文献   

4.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后发企业既要致力技术创新又要构建产品类别才能赶超领先企业,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限于技术创新或产品类别的单一维度探讨,对二者动态协同缺乏关注。本研究从整合角度,搭建“追赶压力—追赶行为—追赶结果”的分析框架,并以在电动注塑机领域赶超的海天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进入压力,通过采取“模仿创新—类别沿用”的相似协同机制,而获得合法性;在超越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竞争压力,通过采用“自主创新—类别跨越”的差异协同机制,而取得竞争优势。其中,后发企业的技术策略和类别策略受到所在行业技术体制和市场结构等外部情境约束,后发企业的定位转移与目标变迁从内部推动追赶阶段向超越追赶阶段跨越,后发企业的动态协同能力持续提升是其根本保证。本研究构建了技术创新与产品类别动态协同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后发追赶的内在规律,从“技术—认知”整合视角为后发追赶带来了新的解释,以“技术创新—产品类别”协同丰富了后发追赶的微观机制研究,为中国后发企业赶超世界领先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加速器”备受关注,其中,数字经济能否促进技术收敛尤为关键。基于要素配置视角,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技术收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内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质量以及技术创新数量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创新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于稳定状态,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等影响因素时,结论依然保持不变;(2)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技术收敛,且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创新数量收敛的速度要快于推动技术创新质量收敛的速度,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健性;(3)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配置促进区域技术收敛。研究结论为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弄清以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对世界技术前沿的赶超,文章首先利用非参数分解方法将技术进步进行分解,而后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之间的技术差距是趋于扩大的,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地区间的技术差距,而市场制度改善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并不足以缩小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之间的技术差距,相对于市场制度改善而言,人力资本对中国追赶世界技术前沿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一国技术水平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该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技术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并不只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技术创新除了与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水平有关外,也与总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有关.本文将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分为四类,并给出了各种不同技术发展战略的情景条件.  相似文献   

8.
《技术经济》2018,(4):1-11
基于权变理论,利用来自145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交互对后发企业技术跨越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在后发企业的技术跨越过程中呈由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向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趋势;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与不同技术创新战略的交互对后发企业的技术跨越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更高的情况下,自主研发战略有利于后发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9.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将Metafrontier分析方法与EBM模型高度融合,构建基于Metafrontier—EBM模型的效率评价新框架,并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分析了高技术产业效率的演进规律、变化趋势与潜在成因。研究发现:EBM模型兼容了径向比例和非径向松弛,估算值介于CCR模型和SBM模型之间,能更真实地反映效率水平;资本存量对综合技术无效率的贡献率居首位,且贡献度逐渐提升,研发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分别居第二和第三;劳动力和研发资本存量的节约潜力逐渐缩小,固定资本存量的节约潜力先缩小、后扩大,部分省份的投入之间显现替代效应;区域不平衡特征显著,东部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且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存在技术落差,但落差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组合创新理论,通过对华为无线网络技术后发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建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五阶段模型,从复杂性和核心性两个方面建构复杂核心技术,分析复杂核心技术创新及后发追赶的主要困境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根据技术创新范围、规模、复杂性与核心性形成过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产品原型、市场准入、边缘市场、核心技术及核心市场5个阶段;复杂核心技术的高市场转换成本导致后发者面临巨大困境以及先发者存在路径依赖,后发追赶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分别解决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均来源于技术组合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技术复杂性为核心性提供整体优势和经济动力,技术核心性进一步增强技术复杂性,形成技术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与整体优势。研究结论完善了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后发追赶理论,对后发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环境科技发展现状与重大需求,结合理论梳理,构建了技术评价理论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采取专家调查方式,重点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环境领域9个子领域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环境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虽有部分技术领先,但大部分还处于跟踪前沿状态,而且原创性技术较少、产业化程度较低,环境科技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和谐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脑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本文基于科学计量学理论,利用近10年论文和专利的数据,分别比较中国和美国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差距。基于论文的理论研究对比发现,中美论文数量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但论文质量差距还很大;中国领军机构在论文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潜在的美国合作伙伴包括杜克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等知名机构。基于专利的应用研究对比发现,2014年中国专利数量达到美国的44.2%;但美国更加关注国际市场,有更多的企业参与研发;肿瘤的诊断和检测技术是专利技术的研发热点,中美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研究多从行业(企业)特征因素出发,而轻视了区域间合作的溢出作用。从价值链和经济联动的视角拓展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分析框架,基于2007年、2010年中国30省区区域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双边经济和技术追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内价值链中,省际间的双边经济带动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各省份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双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样提升了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其技术升级;参与全球价值链也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升级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分工依然是中国保持技术追赶的重要方式。建议加强中国区域经济联动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竞争能力,企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模仿引进和自主创新.但技术创新并不只是实力强大、技术先进企业的"专利",技术模仿引进战略和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在各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是绝对的,受外部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来弄清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相结合对技术落后国家追赶世界技术前沿的作用,并进而探究技术追赶的实质。文章的分析结果表明,初始的技术差距、进口额的大小以及随机的技术冲击都只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追赶技术前沿的短期路径,一个国家在长期能否实现技术追赶的决定因素仍然是社会能力的大小,本质上技术差距的门槛性只不过是社会能力门槛性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技术起步较晚,相比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企业属于后发企业。虽然我国企业凭借早期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但企业技术创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后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结合技术发展阶段,深入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路径被动锁定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后发企业消除技术创新障碍。  相似文献   

18.
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会导致显著的收敛效果,但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有些国家的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地区差距,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迁移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对这一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迁移谜题")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拥挤效应,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间的劳动力迁移可能缩小、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这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说明劳动力流动并不一定能自动缩小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20.
在制造业行业水平上对技术追赶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构建技术前沿面来衡量技术差距,并在控制了技术吸收能力差异后,利用面板数据估计了追赶率。在1988~1997年间,在不同行业上,技术差距的变化趋势差别明显,整体上追赶率较低;而1998~2005年期间,在整体和行业水平上,均具有较高的追赶率,技术普遍地表现出公共品特性。东部地区在吸收能力上强于中西部地区,中部与西部地区间差异较小。相比东部,中西部技术水平较低,具有较大追赶潜力,可以通过提高吸收能力来缩小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