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方军雄 《财经研究》2011,(12):16-26,38
声誉机制是维系市场经济有序运作最为基础的机制之一。文章以审计市场作为切入点系统检验了声誉机制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声誉受损之后注册会计师显著提高了其审计质量,市场也作出了恰当的反应,即审计质量改善的注册会计师其客户流失率明显较低、而审计收费明显较高。职业声誉的约束作用在中国再次得到验证,这进一步说明了独立审计职业声誉机制在新兴市场依然具有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选择保荐制实施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为对象,对IPO公司上市后两年内的违规行为与投资银行声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声誉的投资银行相对于低声誉的投资银行所承销的公司上市后出现违规行为的概率相对较低,同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披露对投资银行声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保荐制度对投资银行的声誉激励效应,也充分体现了投资银行在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选取2018—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投行执业质量评价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执业质量较高的投行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此外,从企业创新角度切入,投行执业质量具有发挥价值发现功能。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价值发现功能在非国有企业、较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表现更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发现,投行执业质量通过增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和增加媒体关注度提升了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是其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使得评级机构面临着声誉危机,这也显示出声誉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声誉溢价模型考察了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缺失动因,提出了重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提高评级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誉的价值:以网上拍卖交易为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周黎安  张维迎  顾全林  沈懿 《经济研究》2006,41(12):81-91,124
本文使用网上拍卖交易数据,就卖者信誉对市场交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卖者的信誉评价一方面影响物品成交的价格,另一方面还对物品拍卖成功的概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相对来说,卖者的信誉评价对后者的效果比对前者要更显著。这是本文的主要发现。该结果验证了在一个没有政府干预、近乎自由放任的“虚拟”市场上信誉机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A marketing service industry provides its business clients with its services such as advertising media or inbound telecommunication ( i.e. toll free 800 calls) to increase their sales. By extending Dorfman and Steiner (1954) to the world where firms obtain costly marketing services from outside specialized provider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rket shares of providers of a marketing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clients. It derives that at the optimal point for a representative client, a provider's market share equals the ratio of the profits contributed by its service to the total profits contributed by the services of all providers in the marke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provider's market share is just a function of quality-price ratios. This result should facilitate choosing a marketing service from alternative providers and analyzing market shares in marketing-servic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3.
We compare uniform price auctions with fixed price offerings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based on the Biais and Faugeron-Grouzet (J. Financ. Intermed. 11:9–36, 2002) model. Standard predictions based on tacit collusion equilibria (TCE) suggest lower revenues in uniform price auctions, although alternative equilibria allow for higher revenues. In our experim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CE are played. The experiment suggests that the uniform price auctions are superior to fixed price offerings in terms of raising revenue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已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全面铺开,以期实现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本文首先建立了考虑全流通预期的我国证券市场交易者策略模型,通过对波动性因素的分析得出了若干假设,从理论上推导出全流通对市场质量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以目前股权分置改革期中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435家公司为样本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全流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了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在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交易治理中有其独到的优势。本文基于进入权和声誉两种治理机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为服务外包组织治理搭建了一个框架模型。在静态模型中,通过对市场、外包和企业三种组织的比较制度分析得出,虽然三种组织形式都不可能达到社会最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水平,但基于进入权治理的服务外包组织可以得到次优的激励效果。在动态模型中,通过引入不对称信息和声誉机制,证明了在长期合作条件下,服务外包组织可获得社会最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传统的声誉机制作用机理研究的不足入手,具体探讨了影响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4个因素,即声誉惩罚机制的有效性、市场中进行声誉管理企业的比例、声誉信息的可靠性和声誉标准,并从这4个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创业板的IPO市场。风险企业IPO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风险型企业中的“内部投资”-风险投资家,将在企业IPO煌时间决策,定价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发挥特别作用;同时邓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承销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噪声交易与市场质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行业、规模、负债和成长能力的配对,建立起32家上证50成份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样本,然后运用合理的计量方法,首次估计出符合我国股市微观结构的噪声交易高频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噪声交易与信息不对称、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等市场质量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发现:我国股市私人信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持久性;噪声交易提高了交投活跃程度,同时却扩大了执行成本和价格波动幅度;噪声交易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不大;噪声交易使实际价差缩小,进而削弱了市场有效性。由此可见,噪声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继续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增强价值投资力量、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强化交易监控,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股市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in和Kini在1994年首次提出上市公司IPO后普遍存在着经营业绩下降的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一现象也被称学者们之为“IPO效应”。IPO效应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证实广泛存在于各国证券市场之中,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已有了几年的运行经验,研究各种因素对中小板公司绩效的影响对发展完善创业板无疑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样本公司的详细考察,根据对深圳中小板IPO公司特点的分析,认为有无风险投资背景是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因此,拟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IPO进行分组研究,比较它们在绩效上存在的差异。拟采用统计描述、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显著性检验时,本文分别采用了参数T检验来考察上市前后的业绩差异。除了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差异进行比较之外,本文还设计了横截面回归模型来解释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上市前后的业绩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